哈芝节 重新认识穆斯林文化

穆斯林在麦加圣城进行环绕圣堂典礼。(法新社)
穆斯林在麦加圣城进行环绕圣堂典礼。(法新社)

字体大小: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宗教国家,不同信仰的人多年来和谐共处。近年因ISIS崛起,以及各地恐怖主义事件频频发生,让人们对伊斯兰教产生迷惑。

今天是哈芝节,我们拜访华人穆斯林方暐文一家,看他们如何过节;也访问本地马来文化学者莫哈默拉曼达吾,进一步了解穆斯林文化。

到麦加朝圣,是穆斯林五功之一。

所谓五功,即:念功(Syahadat)、礼功(Salat)、课功(Zakat)、斋功(Saum)和朝功(Hajj)。

每一名成年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一生至少要到麦加一次。归来后,男人将加上“哈芝”(Haji),女人则加上“哈雅”(Hajjah)的称号。

每年回历12月上旬,数十万计的穆斯林进入麦加圣城,进行环绕圣堂、丢石等典礼,每个仪式都起源自圣人的事迹。朝圣第三天,世界各地穆斯林同步庆祝宰牲节,牺牲牛羊纪念圣人伊布拉欣。这一节日便是新马一带熟知的“哈芝节”。

近年因ISIS崛起,以及恐怖主义事件频频发生,加深国际社会对伊斯兰教的误解。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宗教的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多年来和谐共处,各宗教场所毗邻而建,彼此感染宗教与文化氛围。因此借哈芝节,记者拜访了华人穆斯林方暐文一家,看他们如何过节。同时也采访本地马来文化学者、《每日新闻》资深记者莫哈默拉曼达吾(Mohd Raman Daud),谈哈芝节掌故。

方暐文(右二)与丈夫沙林(右一)和两个儿子。(何家俊摄)

没有“被迫”改教

方暐文的丈夫莫哈默沙林(Mohd Salim)哈芝节前夕都会斋戒,哈芝节当天早上一家人进行祈祷仪式,再一起聚餐。沙林有十个兄弟姐妹,方暐文笑说,一家人总会找各种理由聚会,哈芝节当然也要相聚一堂。

方暐文今年42岁,目前就职于华业集团(UOL Group)。她在1996年改信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一年后与同龄的莫哈默沙林结为夫妻,育有两个儿子,一个15岁,一个13岁。

方暐文是南洋女中、华中初级学院毕业生,家人多是天主教徒,身边多为华人朋友,不过A水准结束后,她的朋友安排一场盲约(blind date),因而认识沙林。沙林是她的第一个马来朋友。后来两人交往,受沙林友善的大家庭感染,她也认识了伊斯兰教。

她是先信教再结婚的,也有了新的名字Aisha。方暐文说,人们总有刻板印象认为她是因为婚姻“被迫”改教,实际上完全出自她个人的选择。

1999年,方暐文跟随宗教老师,同其他八名本地年轻华人穆斯林女孩前往麦加朝圣。

1999年方暐文(右二)与八名本地华人穆斯林女孩到麦加朝圣。(受访者提供)

当时她还是一名审计师,1999年3月为朝圣期,正好碰上审计师忙碌的时期,但公司批准她一个月假期,她至今仍非常感激。她也为此省吃俭用,存了大约1万元当旅费。

方暐文说,每个人的朝圣经验都不同,那次朝圣之旅让她大开眼界。当时资讯并不流通,本地人总有个印象,将马来人等同于穆斯林,自从她戴上头巾(tudung),许多人都问她为什么成为马来人。方暐文在圣城麦加遇见不同国籍、种族之人,每个人都穿着象征平等的白袍,不分阶层,并肩朝拜。

教人无奈的误解

方暐文笑说,人们总有许多刻板印象,比如什么马来人数学不好,但丈夫沙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可是中学数学老师。

无知和武断,永远无助于了解。她说,人们常放大伊斯兰禁止吃猪肉和男人可娶四个老婆,却忽视伊斯兰禁毒禁酒禁赌等向善的面向。此外,人们往往也搞混宗教与民俗。每年农历新年,方暐文一家也会回娘家过年,加上开斋节,两个孩子一年可以拿两次红包。清明节方暐文也扫墓,唯不参与持香仪式。

“每次人们谈到伊斯兰教,就是你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什么都不可以吃,要祈祷,要斋戒,还有那些疯狂的恐怖分子。但却忘了信仰的本质都是美丽的。”

这些误解每每教人无奈,必须费心费力去解释去辩护。方暐文说,她会告诉孩子,每个穆斯林都是伊斯兰教的大使,大家应该守礼、向善、真挚、诚实,通过实际行为改变人们对伊斯兰教的偏颇看法。

改信伊斯兰教后,方暐文积极参与新加坡穆斯林皈依协会(The Muslim Converts'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她现为协会副财政。每年都有六七百人通过协会改信伊斯兰教。根据协会年度报告,去年共670人,前年为712人,2013年则为686人。

哈芝节礼仪

马来文化学者莫哈默拉曼达吾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哈芝节当天,穆斯林早上祈祷后参与宰牲庆典(Korban),献祭牛羊,在一些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因为缺乏牛羊,也宰杀骆驼或马。

每年,新加坡回教理事会(MUIS)都会规范活体牲口入口事宜。以今年为例,共引进3500只澳大利亚绵羊与爱尔兰羊羔,前者每只售490元,后者每只售556元。接着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售卖。购得牛羊的穆斯林必须在符合本地标准的场所执行宰牲仪式。今年有26个伊斯兰教堂可举行仪式,如中峇鲁的Jamiyah Ar-Rabitah、裕廊东的Al-Mukminin及淡滨尼的En-Naeem。

宰牲后,动物的肉将被清理分赠予亲友及有需要的人,因此哈芝节对穆斯林而言,也是一个积福行善的节日。

此外,不少本地穆斯林也选择参与国外的宰牲节,通过中介向国外购买牲口,在外地行宰牲仪式,将肉赠送给当地有需要的人。

方暐文与莫哈默沙林一般也选择国外。她认为国外有更多贫困人士需要帮助。今年他们便为一家四口、父母还有女佣,在中国、菲律宾和印度购买牛羊。

莫哈默拉曼达吾说,除了把宰牲得到的肉分给家人亲友和有需要的人,广传善意,哈芝节时,人们也应该守礼,互相问候,拜访长辈,聆听有朝圣经验者的故事。

此外,哈芝节时也不可说他人坏话。

新加坡曾是朝圣中转站

新加坡自19世纪以来,便是重要的国际海港,这也让新加坡在区域穆斯林远洋朝圣的途中,成为重要中转站。

19世纪初至1959年,马来西亚巴生港开通朝圣航线之前,中南马的穆斯林都选择从新加坡乘船出发麦加。不少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朝圣船也会在新加坡逗留。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当时也被称作“Kampong Kaji”)是阿拉伯人、爪哇人和穆斯林商人聚居的地区,自然而然成为接待朝圣者的中转站,人们在此寻找歇脚处、购买朝圣途中的食物与其他必备品。各种生意应运而生,热闹非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朝圣船有Anshun、Anking、Kuala Lumpur、Malaysia Kita、Malaysia Raya等,容纳千人以上的大型渡轮。以当时的船速,海上行程约15天。若是更早以前,航程则可达数月。航程长,也有朝圣者在途中逝世,也有婴儿在途中出生的事件发生。

到1972年左右,民航航班开通、普及,朝圣者不再乘船,新加坡作为朝圣中转站的地位也成为历史。

在甘榜格南旧皇宫的马来传统文化馆,还能看到一些历史记录。

新加坡朝圣名额增加

1967年由新加坡出发的Anshun号朝圣船。(档案照片)

在新加坡,穆斯林须通过新加坡回教理事会(MUIS)向沙特阿拉伯申请前往麦加朝圣的许可。

由于每年朝圣人数惊人,圣城空间有限,沙特政府按照各国穆斯林人口开放朝圣配额,根据1987年伊斯兰会议组织(Organisation of Islamic Conference)的决议,新加坡每年有680个名额。

目前本地有超过80万穆斯林,随着穆斯林人口增加,今年2月,李显龙总理致函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要求把常年朝圣的正式名额增加至800个。

处理本地伊斯兰事务的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日前也向媒体透露,新加坡未来几年有望获得提高朝圣名额。他透露,本地有许多穆斯林等待朝圣,目前申请朝圣的等待时间是15年。

除了各国争取朝圣名额的问题外,朝圣每年也成为国际外交博弈的场域。今年伊朗与沙特阿拉伯无法达成协议,今年圣城将无伊朗朝圣者的身影。此外两地政治人物也频频隔空骂战,两国关系愈加紧张。

根据沙特阿拉伯官方数字,今年有超过132万名朝圣者抵达圣城,124万由空路,6万5000由陆路,其余少数则通过水路。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