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路上不孤单

字体大小:

大多数中风患者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和不便,在心理和生活层面受到很大影响。受访的四名中风患者积极复健,并在家人、看护人和中风康复者援助站的帮助下,在康复路上乐观前行。

配合10月29日“世界预防中风日”(International Stroke Day),记者走访四名青中年中风病患,一个29岁中风,另两个42岁和49岁中风,前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则是去年小中风。两个已近康复,另两个仍在康复的道路上积极向前迈进。

根据全国疾病登记处网站发表的《2014中风登记报告》,记录2005年至2014年10年来入住公共医院的中风患者人数,从5456个增至6943个,男比女高,凸显患者增加趋势,主因是人口老龄化所致。

以发病年龄来说,大多中风患者年龄大于75岁,接着是65岁至75岁年龄层,50岁以前中风者比较少;但实际状况显示,50岁以下的中风患者也时有所见,不可忽视。中风原因可分为出血性中风(haemorrhagic stroke)和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风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肥胖、吸烟,以及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与糖尿病等。

婚宴前一个月中风

29岁那年,谢燕翔遭遇人生最大的一次冲击,中风倒下。当时,她从事工程业,前景一片美好,尤其是憧憬组织家庭,生儿育女。

她在中风康复者援助站(Stroke Support Station,简称S3)受访时,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她八年前拍摄的婚纱照,七分侧脸,五官漂亮,笑容洋溢着甜蜜。她说:“下个月要办婚宴,酒席、喜帖等已经准备妥当,没想到我却在婚宴前一个月中风,让人始料不及,打散了一切计划。”

现在37岁,回首那年,开朗的谢燕翔仍带着笑说,当天下午吃完饭回公司,又吐又泻,背部疼痛,老板带她去医院,医生没查出什么问题,拿药回家。两星期后,她发烧、呕吐,再次入院,验血、电脑断层扫描,发现她脑部血管长了类似脑泡的东西,必须动手术切除。医生告诉她,手术可能导致她左边身体行动受影响。当时,医生发现脑细胞已小部分坏死,术后住院一星期。诚如医生所料,她左边身体完全无法动弹。

躺在病床上,她脑海里千头万绪,想的是下个月的婚礼怎么如期举行。

中风出院后,除了接受物理治疗,她在父亲或前未婚夫的协助下,每天在组屋楼下倚着特制拐杖走路,每次走10圈,连续两年。病情好转后,她无须坐轮椅,靠普通拐杖即可自由行动。

她说:“我们还未注册结婚,他答应照顾我,陪我到处接受治疗,很感谢他的付出。由于这个病情不晓得几时能完全康复,他后来建议只要我左边的手能恢复活动,至少手掌能握住东西,就跟我继续走下去。”三年期限后,他提出结束这段感情,她的泪水流干,也无法挽留对方。她无奈,但无怨。

她笑说,夫妻不是应该无论生老病死都在一起吗?失去健康,失去爱情,失去事业,她未曾有过了结生命的念头,她认为生命没有过不了的坎。两年前,父亲去世,现在只有母亲和她两人相依为命。

目前,她在家办公,每周三次到S3和中风协会复健,同时也在中风协会充当义工,探访和给予其他中风患者扶持。

康复之路漫漫,当年人们对她说“你还年轻,康复机会很大”,经过八年,她未全然康复。信心是必需有的,她不想再等另一个八年。她稍微举起左手说:“当年,我的未婚夫跟我说,只要左手能活动就会留下来。现在,这个左手掌还是撑不开,握不住东西,但是我已经没有什么可输的,一定要坚持下去。”然后又是爽朗的笑声。

做中学练习刺激大脑

访问期间,记者看到潘炎红(42岁)教导中风患者有关康复和护理的训练。培训后,她坐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自身中风经历,外表看不出她有此遭遇。

今年1月26日,她突发中风。由剧烈头痛开始,病发前已有此现象。她说:“那种疼痛达到我无法忍受的地步,离开办公室后,我去了淡滨尼广场,在那里的厕所癫痫症发作,救护车送入樟宜医院,电脑断层扫描显示,脑部有许多血块,证实我患上脑窦血栓形成(Cerebral Sinus Thrombosis)。”当时,她完全丧失记忆,不记得去过淡滨尼广场及发生的事。两天后,家人把她转到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接受治疗。由于脑部出血,暂时只可用药止住,无法开刀。

潘炎红拥有硕士学位,在本地Courts担任采购部主管,一场中风经历,如她所说:“我永远不再是原来的我!”

她左脑中风,由于病情相当严重,她作了最坏打算。头五天,总算平安挨过,渡过危险期。她没有陷入昏迷,躺在医院,看人来人往,就是无法认人。不但失去记忆,更患上失语症,世界一天变了样。

她出院后,回去跟妈妈住,方便照顾。每天看电视,发短信给朋友,怪责他们没来医院探望她。但是这些朋友回复说都来过,只是她完全记不得,甚至连她的主治医生也记不起来。

为了加速大脑康复,潘炎红从手机下载Lumosity健脑游戏,玩数独(Sukodu)和字谜等,刺激大脑。她买中学课外辅助本练习,一直不断到医院做语言治疗,她右手和肢体受到一些影响,每天运动复健,希望早日康复,过正常生活。

语言治疗非常关键,若失去语言能力,工作必定受影响。她不断克服障碍,配合治疗。她说:“我失去最擅长的英语会话能力,平时却说起华语来,同事和朋友都觉得很奇怪。”经过数月治疗大有起色,现在说比书写能力好。

三个月前,她检验脑部仍有血块,必须服用血薄药预防病情发作。目前,她每周三次到S3协助指导工作。她说,以前可以独立到中国、德国等地工作,现在的能力还未完全康复,只要能独当一面,即是完全痊愈之日。

生计是最大难题

对于51岁的杨基承来说,中风等于一家失去经济支柱。

大多数中风患者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和不便,心理和生活层面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担心工作、金钱等如何维持生活的种种难题。

杨基承中风前是德士司机,两年前第一次中风,今年7月25日第二次中风。第一次发现得早,当时他全身闷热,手脚发抖,连德士方向盘都无法控制。到医院扫描,证实脑后血管有阻塞现象,轻微中风,服药后恢复健康。

他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三个月前,第二次中风,右手右脚完全无力。医生也没为他动手术,只做复健。医院派人到他家里做物理治疗,再配合中医针灸治疗等,现在病情好了大半。他平日固定骑脚踏车和散步,每周到S3接受治疗,在这里找到朋友与快乐。

育有两个儿女的他说:“现在靠一点积蓄过活,我担心自己一旦倒下,家里经济会出现问题,父亲已80多岁,现在顾好自己的健康最重要。”虽然他口说要看得开,但是脸上仍有抹不去的愁云。

议员力促东部建中援站

去年5月,前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曾因小中风住院。

目前,他卸下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之职,继续担任东海岸集选区国会议员。他也担任华联企业执行顾问,这个月开始,他从和美集团主席兼总裁蔡天宝手中接过通商中国主席职务。

李奕贤受访时说,政务繁忙,的确占据很多时间,运动减少,连睡眠时间也牺牲不少。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健康敲响警钟。

去年5月小中风前一个半小时,他正准备从家里出发到机场飞中东,突然的小中风,大脑血块堵塞视神经,他左边视线完全丧失,只看得到右边的事物,肢体不受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俗称小中风)是由于大脑特定部位的血液供应暂时受到阻碍,致使产生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他取消行程,到医院治疗。脑部扫描后发现大脑没有血块堵塞现象,视觉也逐渐恢复。他在医院住两三天彻底检查,让医生仔细追查血块的源头。

他说:“医生说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发生小中风后,若无适当跟进与治疗,11%患者在一周内病情会复发变成大中风。15%至20%在一个月内出现大中风。”医生让他服用血薄药、降低血液胆固醇和降血压的药物。

作为一个中风康复者,李奕贤了解病人情况,在做家访时若碰到中风患者,更能以同理心对待。这类病患情绪沮丧,容易陷入忧郁,需要很多心理辅导。尤其在家里照顾中风者,更须要理解患者心情与感受。

东海岸集选区是第一个跟S3合作的选区,李奕贤希望开展更多中风康复者援助站(中援站),培训基层具备这方面的运作能力。他说:“中风患者行动不便,现在只有西部设有S3中援站,我们希望东部也能建立这样的中心,让这里的病患受惠。目前,在菜市(Chai Chee)已找到地点,硬件有了,缺的是软件,现在须要培训更多辅导员和指导员。”

小中风是警告,提醒他更加注意生活健康,晚餐不吃米饭,多吃高纤维食品,现在运动量增加,睡眠品质更好。

病人需要聆听的耳朵

陈丽娜(60岁)是S3的义工,协助中风病患做物理治疗或完成运动类项目。她说,病人需要聆听的耳朵,义工尽量了解病人的个性与喜好,作为他们的朋友,有些会透露心事让她知道。

这是她第一次照顾中风患者,以前以为这是老人病,没想到年轻病人也不少。她给予的同时,也从病人身上学习许多。

谢燕翔失去健康,失去爱情,失去事业,她未曾有过了结生命的念头,她认为生命没有过不了的坎。

S3中援站希望惠及更多中风患者

S3于今年1月正式为本地的中风康复者及其家属或看护人和义工,提供有关康复与护理的相关训练和计划,以确保中风康复者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完善的照顾。另外,结合公众力量,给予康复者和其家属更多支持,建立信心,让他们在艰难的康复过程中能感受到社会温暖与关怀。

S3希望能让更多中风患者,尤其是低收入的患者受益。但是持续为中风患者与其看护人提供关怀活动和专业的培训和护理计划,需要公众资助。

配合“世界预防中风日”,S3于上周六举行“S3慈善晚宴2016”,借此机会提高民众对中风的保健意识,同时为中风患者筹款。更多有关S3的资料可上网:www.s3.org.sg/ 获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