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求医求助 男患者忧郁的迷思

国际研究显示,遇上心理健康问题时,女性一般比男性更愿意主动求助,男性一般比较不会透露自己面对的心理困扰和压力。(iStock图片)
国际研究显示,遇上心理健康问题时,女性一般比男性更愿意主动求助,男性一般比较不会透露自己面对的心理困扰和压力。(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无论男女,都可能患上忧郁症。不过,男患者不但可能出现和女患者不同的症状,也比后者更抗拒求助。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哪些症状?怎么说服他们正视病情?记者请心理卫生学院的辅导员以及两名患上忧郁症的男生分享见解,希望更多男患者消除误解,勇敢求助。

青年时期开始,梁学恒(27岁,大专学生)患上忧郁症,情绪持续低落,无助的感觉排山倒海,他甚至出现自杀念头。他知道一定有什么不对劲,但担心求助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软弱无能,所以犹豫不前。

他说:“求助,尤其是因为精神病症求医,依旧被视为羞耻的事。”

最终决定求医,是在他第一次拟定了详细的自杀计划,明确列出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自杀的冲动第一次这么强烈,迫使梁学恒寻求专业帮助。

碍于形象抗拒求医

梁学恒:比起女患者,男患者寻求心理治疗时面对更多困难。(梁学恒提供)

梁学恒抗拒求医的原因和许多忧郁症男患者一样:男性的传统社会形象是沉默而坚强,即使面对问题也会自行解决,所以对忧郁症患者造成压力,也阻碍他们求助。

根据心理卫生学院去年公开的本地大型调查“心事:心理健康素养研究”(Mind Matters: A Study on Mental Health Literacy):男性辨识忧郁症的能力比女性差,而男性可能因为比较不了解精神病的症状,所以比女性抗拒求助。

心理卫生学院属下的心理健康测评团队(Community Health Assessment Team,简称CHAT)的数据显示:愿意主动求助的男青年比女青年少。CHAT从2009年5月开始为16至30岁的青年提供免费心理健康测评,有些接受测评的青年是自己主动求助(self-referral),其余则是由其他人如辅导员、教师、家长或朋友推荐求助并代为预约。至今由其他人推荐求助的青年之中,男性和女性各一半;主动求助的青年之中,男性只占四成。

CHAT青年辅导员妮莎(左)为青年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辅导。(示意图)

为青年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及辅导的CHAT青年辅导员(youth support worker)妮莎(Nur Khairunisa)说:“国际研究显示,女性遇上心理健康问题时,一般比男性更愿意主动求助,男性一般比较不会透露自己面对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原因可能是社会要求男性要有男子气概,而男性也认为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宜轻易透露自己的情绪困扰。他们也可能担心求助后会影响自己的社会地位。”

遇上精神困扰时,男患者和女患者的症状也不一样。妮莎说:“女患者比较可能用言语表达困扰和不适,男患者则比较可能出现生理症状如身体疼痛和头痛。”

男人求助面对更多困难

精神病并不罕见,越早寻求专业帮助,康复机会就越高;许多精神病患者求助后就顺利康复,并继续过正常生活。遗憾的是歧视问题依旧存在,让许多患者,尤其是男患者,在考虑是否求医时裹足不前。

梁学恒说:“比起女患者,男患者寻求心理治疗时面对更多困难,因为大家都认为必须挨得住才算有男子气概,不允许男生表现出任何弱点。”

他在忧郁症初期,父亲就埋怨他为何不能像其他男生一样完成国民服役,让他觉得自己让父亲蒙羞。

谢勋安:求医是正常的做法,是积极捍卫自己健康的一步,是勇气的象征。(On the Mend提供)

另一名忧郁症患者谢勋安(24岁,大专学生)认为:男生不擅长表达情感,不但阻碍他们求助,也有碍治疗。他说:“或许因为社会要求男生坚韧不拔,而且不能公开表示情感,所以我们很少有机会学习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接受心理治疗如辅导和精神疗法(psychotherapy)时其实不能缺少这种‘情绪智力’(emotional literacy)。”

谢勋安10岁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当时他持续一个月频做噩梦、失眠和用头撞墙,结果医生诊断为忧郁症。为了分享自己的经验,并鼓励更多人勇敢求助,他在两年多前自费出版了绘本The Black Box,讲述患上忧郁症的小企鹅的康复过程。

他说:“其实,大家对精神病有越来越多认识,但精神病的‘形象’还有待改变。社会必须坦诚讨论精神病课题,并改变态度,明白为精神病求医是正常的,也是积极捍卫自己健康的一步,是勇气的象征。”

梁学恒说:“精神病如同其他病症,比如癌症和糖尿病。何况,无论男女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不是女生的专利,而是人性的一部分。”

哪些症状必须留意?

忧郁症男患者有苦难言,CHAT青年辅导员妮莎建议亲友扮演关键角色,留意下列症状:

  • 行为出现异常或突变,比如更容易动怒。
  • 不愿社交,对自己原本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
  • 饮食习惯有变。
  • 开始喝酒,或比以前喝得更多。
  • 开始抽烟,或比以前抽得更多。
  • 睡眠习惯出现大改变,比如睡得更多或更少。
  • 投诉身体疼痛。
  • 无法集中注意力。

要帮助对方,请参考妮莎五大贴士:

1、首先说出自己的观察,向对方表示关心。例:“你最近变得好安静,让我有点担心。”

2、一定要有耐心,即使对方没有立刻敞开心房也不要灰心。用言语表达情绪并不容易,所以要体谅对方,给他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3、对方开始分享时,小心并耐心聆听,不要急于打断他们,更别妄下定论。

4、建议对方向医生或辅导员求助,并告诉对方自己可以陪伴在旁。

5、保持联系。

南大生办活动 鼓励忧郁症男患者求助

为了鼓励更多忧郁症男患者求助,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四名大四生:谢家玲、朱欣怡、王雪婷和陈皓韵,策划了公共教育运动:On the Mend(“康复中”)。这是他们的毕业年企划。

南大学生(左起):陈皓韵、朱欣怡、谢家玲和王雪婷,希望通过公共教育运动“On the Mend”,鼓励更多忧郁症男患者求助。(On the Mend提供)

朱欣怡说:“活动主题锁定忧郁症男患者,是因为每次提起忧郁症,大家都联想起女患者。虽然数据显示本地忧郁症患者之中,女性比男性多一倍,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男患者并没有向医疗机关求助。我们希望让大家知道:男性同样可能患上忧郁症,他们需要我们一样的关心。”

她和组员除访问医疗专业人士和忧郁症男患者,也进行了焦点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结果发现:男性虽愿意和朋友讨论自己的症状,却不太愿意寻求专业帮助,有些男性更坚决表示即使患上忧郁症,也绝不求医。

此外,她们向286名男生和294名女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更多男生认为他们应该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忧郁症这个问题。只有6.4%女生同意:“我不用寻求正规帮助,就可以自己‘解决’忧郁症。”,表示同意的男生则有整整三倍。

朱欣怡说:“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发现:忧郁症比我们想象中更普遍,有些同学透露他们同样经历过忧郁症,但大部分都选择默默受苦,不愿求助,有些更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求助。我因此更坚决相信,我们必须改变大家的态度,让男性知道,为了精神病求医根本不是羞耻或软弱的表现。”

为了提高公众对忧郁症的意识,On the Mend团队除了在网上分享视频和资讯,接下来也会在国大和索美塞地铁站附近的*SCAPE举办活动。此外,公众可上网(www.onthemendsg.com/pledge/)留言,对忧郁症男患者表示支持。

活动详情:

今天和明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中央图书馆和AS1之间的走道)

2月18日:*SCAPE户外市集(“贡茶”附近)

欲知更多活动详情,请看On the Mend官网(www.onthemendsg.com),或浏览社交媒体专页(Instagram和FB账号:@onthemend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