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创作我翻译 文坛夫妻档英培安与吴明珠

吴明珠(右)说,自己是英培安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英培安则说,在创作过程中,常会与妻子分享一些情节。
吴明珠(右)说,自己是英培安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英培安则说,在创作过程中,常会与妻子分享一些情节。

字体大小:

英培安与吴明珠是本地文坛少见的,一个从事华文创作,另一个将作品英译的夫妻档。英培安是文坛上多面手,创作量可观,先后出版20余部作品,包括诗集、小说、戏剧、杂文集及评论集。妻子吴明珠则先后翻译过英培安的多部著作,即将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发布会的英文版“The Non-existent Lover and other stories”,是译自英培安短篇小说集《不存在的情人》。

本地作家英培安的短篇小说集《不存在的情人》,日前出版了英文版“The Non-existent Lover and other stories”,收入英培安60年代至2000年代的短篇及极短篇小说,翻译者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吴明珠。

《不存在的情人》所选作品包括《零食档上的女人》《影子里的人》《花园城市》《白鸟》《不存在的情人》《寄错的邮件》等。吴明珠并将于7月9日,在新书发布会上以华英语唱两首歌曲——Paul Simon作曲、作词及原唱的英语歌曲“The Sound Of Silence”,以及杨正作词、周蓝萍作曲的《回想曲》,这两首歌都曾经出现在英培安的小说中。

20170626_lifestyle_art03_Large.jpg
英培安的短篇小说集《不存在的情人》,日前出版了英文版“The Non-existent Lover and other stories”。

翻译小说和诗歌

英培安与吴明珠是本地文坛少见的,一个从事华文创作,另一个将作品英译的夫妻档。英培安可说是文坛上不多见的多面手,而且创作量可观,先后出版20余部作品,包括诗集、小说、戏剧、杂文集及评论集。

英培安自1960年代,少年时代开始创作,最初写现代诗,他的诗歌社会性强,充满批判色彩,例如《手术台上》:苔藓在阳光下/仙人掌在塞外/向日葵在狱中/蔷薇在巷里/输血的被挤在底层/吮血的不断上升/没有比这更是凄凉的悲剧

许多人还记得的是,七八十年代英培安曾以笔名“孔大山”写了不少风格犀利,针砭时弊的杂文。1980年代末以来,他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第一部长篇作品《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发表于1986年,他并以此书赢得书籍发展理事会颁发的书籍奖。近十余年来,英培安每隔三几年就出版一本长篇小说,而且每一部作品都获得肯定。

除了《不存在的情人》之外,吴明珠过去也翻译了英培安的《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并与英语诗人卢冠良联手合译英培安的长篇《画室》(Art Studio),两人各译半部小说。

2012年,吴明珠又翻译了整套共五辑的英培安诗歌集,五辑诗歌共30多首,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呈现,以小本诗歌集的形式推出。五辑作品分别为《叛逆》(Rebellion)、《个人笔记》(Personal Notes)、《自我放逐》(Self-exile)、《复苏》(Resurgence)及《杂感》(Other Thoughts)。《叛逆》由吴明珠及本地英文诗人冯启明(Alvin Pang)合译,其他四本则由吴明珠和本地英文诗人黄思颖(Judith Huang)合译。

吴明珠过去多年来在《海峡时报》双语版任职记者,主要采访中国画家与美术方面的题材,1993年自《海峡时报》离职后,她从事翻译工作及自由撰稿。

早在1980年代,吴明珠还在《海峡时报》任职的时候,她已经尝试翻译英培安的短篇小说。当时,她一口气翻译了《零食档上的女人》《影子里的人》《花园城市》等作品,这些译作后来刊登在《海峡时报》,这给了吴明珠很大的信心,也使到她后来能持续保有翻译文学作品的热情。

吴明珠说:“我喜欢翻译文学作品,因为文学翻译工作很具挑战,但至今,我只想翻译培安的作品。培安的小说很适合翻译,他不爱卖弄文字,很清楚传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我对他作品的讽刺性也有基本的认识。”

说到英译英培安的诗歌,吴明珠说:“翻译培安这一套诗歌,很困难,也很有挑战。”

她坦言自己特别欣赏英培安的诗作,“英培安的诗太好了,我觉得不译太可惜,他的诗作想象力丰富,意象突出,一些诗歌带有古文的韵味,值得反复赏析,如《儒生行》《拟古二首》等。”

为生活十几年没发表小说

1988年发表长篇小说《 孤寂的脸》之后,有很长一段日子,英培安没有小说发表。

英培安说:“《孤寂的脸》之后,我一直很想写一部关于华校生与1950年代学生运动的小说,但为了生活,那段时间我都忙着为报章写专栏,此外,我也为丽的呼声写环境剧,如《大山与培培》,忙着赚稿费做家用,后来又忙着经营草根书室,这一拖就拖了十多年才又提笔。”

那期间,英培安曾在香港住了一年,在偏远的屯门租了个小单位,每天为《星岛日报》及《香港联合报》写专栏赚取生活费。一年后终究因为想家而回到新加坡。

时隔十余年,英培安又于2004年以长篇《骚动》问世,小说获得新加坡文学奖,后来也由本地英语作家程异(Jeremy Tiang)翻译成英文版“Unrest”。《骚动》以1950及1960年代新加坡为背景,故事与情节涉及当时的工潮、学潮等运动。《骚动》之后,英培安在2008年以长篇《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获得新加坡文学奖,这本小说也被香港《亚洲周刊》选为2006年“十大中文小说”。

20170626_lifestyle_art04_Large.jpg
2013年参加曼谷举行的东南亚文学奖颁奖礼,英培安(右)与吴明珠摄于酒店大厅。(受访者提供)

两度患癌完成两部长篇

英培安近10年来饱受疾病困扰,但他始终凭着过人的意志对创作坚持不懈。2011年,英培安的长篇小说《画室》出版后获得广泛肯定并频频得奖,包括入选《亚洲周刊》“2011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及新加坡文学奖。《画室》并由意大利出版社Metropoli d'Asia推出意大利版“L'Atelier”,译者为意大利都灵大学(University of Turin) 中文讲师芭芭拉(Barbara Leonesi)。

20170626_lifestyle_art02c_Large.jpg
英培安的长篇小说《画室》,英文版“Art Studio”由英文诗人卢冠良与吴明珠两人各译半部小说。

2008年英培安患了癌症,近25万字的《画室》是他在罹患前列腺癌及被官司缠身时,用四年时间完成的长篇。英培安说:“当年诊断出前列腺癌时,我的病情已是不轻,后来病情虽受到控制,但必须定期复诊。”

也许因为自己患上癌症,作家安排《画室》主人翁颜沛不但同样患上癌症,小说同时也描述患病男主人翁重病时的心理反应、医疗过程,与病魔搏斗的经过与心境变化。小说写了画室里面的故事,时代背景跨越半世纪,从1950年代写到当下,描写一群不同性格艺术家的不同命运,小说主题环绕着爱、孤独和死亡。

也因为《画室》,英培安还受邀前往意大利古城堡曼托瓦(Mantova)参与国际作家节,译者芭芭拉并全程担任口译。在曼托瓦举行讲座时,意大利读者反应之踊跃,教英培安也感到意外。离开曼托瓦之后随即乘火车前往博洛尼亚(Bologna)和米兰接受媒体访问,宣传《画室》意大利版。

20170626_lifestyle_art01_Large.jpg
英培安在意大利曼托瓦的国际作家节上为《画室》意大利版签名。(受访者提供)

英培安说:“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意大利之行是一次珍贵的经历,它也让我看到意大利人对文学的热爱。”

2015年,英培安又出版了取材粤剧的《戏服》。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创作《戏服》期间,英培安又被诊断出患上大肠癌,这部小说因此也是在治病过程中,一点一滴在三年内完成的。在这期间,他还去了广州、香港寻找有关粤剧的资料。

《戏服》既写广东大戏戏子学艺的故事,也写自1930年代,新加坡这80余年来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在30年代从广东乡下经广州、香港到新加坡来的两个同乡人,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少年做出了人生不同的抉择,展开各自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

对英培安小说各有所爱

吴明珠说,她是英培安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英培安则说,他在创作过程中,常会与妻子分享一些情节,偶尔也会征求吴明珠做为读者的看法。英培安说:“我会听听她的意见,但不一定会接纳,听了之后经过自己再思考,觉得适合才会改变原来的写法。”

吴明珠直爽地说,在英培安的作品中,她最喜欢《画室》。她说:"因为《画室》反映的人和事很有普遍性,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而且人物形象鲜活。整部小说充满一种浪漫的色彩。”

在英培安看来,在他的长篇小说中,《画室》篇幅最长,人物最多,气势也较为恢弘。和过去不同的是,由于小说情节所需,在写《画室》的过程中,他还特地与吴明珠结伴去了趟巴黎、巴塞罗那,又因为小说人物“宁芳”去了印度马德拉斯(又称金奈,Chennai)学印度古曲,亲自走一趟小说人物的人生路线。

对于自己的长篇小说,英培安其实偏爱《孤寂的脸》。小说描绘了一个南大毕业生在事业、婚姻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内心困境,心理刻画十分细致。

英培安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喜欢《画室》,但《孤寂的脸》以不同的叙述方式书写,同一个人以你、我、他三个叙事观点呈现,不同的叙事观点让读者阅读时产生不同的感觉。用我做为叙事观点,读者会感觉作者的故事﹔用他,犹如别人的故事﹔用你,却似自己的故事。高行健也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但我用这样的方式比高行健还早。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它也写得较其他作品细腻。”

最新小说思考老人问题

英培安认为,小说家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能够展现虚构的技艺与手法,他说:“历史是纪实的,小说却终究是小说,小说说到底是虚构的,小说家要有说故事的本领。”

英培安说,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取材自不同阶段的人生经验,经过再创造与情节虚构;目前他仍忙于创作,手上是一部已写了五六万字的小说。故事主人翁为一个作家,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作家的生存处境,以及他周遭的文化工作者,例如从事出版工作、搞舞台剧的人等等,小说也触及他对老人问题的思考。

英培安坦言,由于体力的关系,这部小说写得不是十分顺利,经常是在抱病状态下写作,他希望能坚持下去,将小说发展成长篇,在这两年内完成。

小说家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能够展现虚构的技艺与手法,历史是纪实的,小说却终究是小说,小说说到底是虚构的,小说家要有说故事的本领。——英培安

《不存在的情人》英文版发布会

日期:7月9日 (星期日)

时间:下午3时

地点:国家图书馆 The Pod

发布会由青年作家陈嘉炜主持。入场免费,须先报名。

请致电城市书房,电话:69011583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