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贤20年漫画路 绘出美国动漫界奥斯卡奖

刘敬贤在《成为图像》中奋笔疾“绘”,最后还小秀演技。(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提供)
刘敬贤在《成为图像》中奋笔疾“绘”,最后还小秀演技。(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提供)

字体大小:

43岁的刘敬贤擅长画漫画,他前年出版《陈福财的艺术》,通过老漫画家陈福财虚构的人生经历,带入新加坡建国历史。这本书缔造种种纪录,最近更为刘敬贤赢得美国动漫界奥斯卡“Eisner Award”三项大奖,成为夺此大奖的第一个新加坡人。联合早报记者专访刘敬贤,畅谈他这20年来的漫画生涯和种种历程。

《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这篇著名论文的结论其实是:人类不可能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子。

美国哲学家汤玛斯·内格尔(Thomas Nagel)于1974年发表了这篇论文,以人类受制于自身主观经验与认知,说明物理信息与心灵认知之间的“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问题。

20170904_lifestyle_comic1.jpg
刘敬贤自画像。(翻拍自《陈福财的艺术》)

这样的哲学题材让漫画家刘敬贤(Sonny Liew)大感兴趣,不过毕业自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的他谦虚地说,他对哲学的认识过于粗浅,谈不上偏好哪位哲学家,不过他还是提起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然后是当代经常提出有趣论题的内格尔。

刘敬贤擅长从有趣的方式切入问题,他的代表作《陈福财的艺术》(The Art Of Charlie Chan Hock Chye)便假托一位老漫画家陈福财,通过陈福财虚构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史观他的漫画作品,切入新加坡建国历史。这本书轰动至今,缔造种种纪录,最近更为刘敬贤赢得美国动漫界奥斯卡“Eisner Award”的三项大奖,成为夺此大奖的第一个新加坡人。

在“虚构”中找到重新审视力量

人类的想象确实有局限,但创作者永远都在尝试拓宽它的边界,读者也能在“虚构”之中找到重新审视现实的力量。

剑桥大学二年级学期结束,刘敬贤回到新加坡,爱画画的他给《新报》与《海峡时报》投稿时事漫画,结果《新报》给了他创作每日四格漫画的机会,这个哲学系学生才终于定下成为漫画家的目标。

刘敬贤对时事课题、历史政治的兴趣,体现在他1994年起在《新报》的漫画专栏,不过专栏只维持了约一年。

刘敬贤说,当时因为期末考试,他预先画了许多漫画,结果编辑指出其中一些“太过政治”,要求他提供新作。刘敬贤应付学业,加上稿压,与编辑有过不少争论,结果专栏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毕业后刘敬贤回国,到一家出版教育光碟的公司工作,第一次接触动画制作,认识许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一年后他决定前往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修读插画。他的老师,知名漫画家David Mazzucchelli引领他进入西方漫画工业,改变他的一生。

至于哲学,他认为剑桥的学习并未直接影响他的创作,但学术的锻炼帮助他有条理地进行创作前的研究工作。从《陈福财的艺术》的资料收集、附注,就足见他这方面的功夫。

刘敬贤1974年9月2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但自小在新加坡接受教育,童年经历过1980、90年代新加坡本地独立艺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期。独立杂志、电力站的独立乐团演出、吴荣平和邱金海的作品,形塑了少年刘敬贤的世界观。

20170904_lifestyle_comic2.jpg
刘敬贤的绘画、漫画作品。

就快43岁的刘敬贤可说是个工作狂,他每天早上11点左右到他位于月眠艺术中心(Goodman Arts Centre)的工作室,午夜两三点钟才离开。

他说,这是他的选择,也是设计学院求学期间养成的习惯。

在美国求学经济压力不小,他记得当时父亲刚动心脏绕道手术,于是他在柜子里放了一张父亲的照片,每天提醒自己要加倍努力,不能辜负家人的支持。

刘敬贤开始为美国漫画巨头漫威、DC供画,也开始经营他的独立漫画家/插画家生涯,先是与作家Mike Carey合作推出“Malinky Robot”系列,接着自2008年起创作“Liquid City”。2014年他也与美国华裔作家杨谨伦合作推出叫好叫座的“The Shadow Hero”。

美国Eisner Award三大奖赢家

20170904_lifestyle_comic4.jpg
刘敬贤凭《陈福财的艺术》入围Eisner Award六个奖项,并赢得“最佳作家∕画家”“最佳出版设计”及“最佳美国版国际漫画(亚洲)”三个大奖。

今年是刘敬贤第四次入围Eisner Award,而且一次过入围了六个奖项,最终抱回三个大奖,可说是全场的大赢家。

年过七旬的父母随他一起到美国圣地亚哥参加7月21日的颁奖典礼,欣慰不已。

刘敬贤说,他原已做好心理准备空手而回,赢得其中一项已是侥幸,不过当他赢了三个奖之后,他突然信心爆棚,接下来三项落选竟感到失望。

“真好笑,本以为一个就够了,没想到结果变得贪心,开始想要第四个。”

20170904_lifestyle_comic3.jpg
刘敬贤前年出版的《陈福财的艺术》,很多读者认为陈福财是真实人物,而漫画是一本艺术家传记。

《陈福财的艺术》之国际性成功,挑战刘敬贤创作出更卓越的作品。

“我知道我得创作出同样有趣,却不重复的叙事与结构,我接受这样的挑战,也乐在其中。”

新作品《成为图像》结合漫画与剧场

8月17至19日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演的《成为图像》(Becoming Graphic)是刘敬贤的最新作品。他与剧场人依迪(Edith Podesta)合作,结合漫画与剧场,探讨老龄化课题。

《成为图像》的结构类似于《陈福财的艺术》,虚拟了一场关于刘敬贤的电台专访,谈他关于“绿色闪电”的超级英雄故事,结果却牵扯出电台女主持人面对失智母亲时的纠结与困苦。刘敬贤全场在舞台上作画,最后还化身漫画中的人物,与女主持人说话。

《成为图像》反应热烈,原订四场爆满,最后还加演两场。不过腼腆的刘敬贤表示,他大概不会再上舞台“演戏”了,那并非他所长。

身在剧中,他很难全局地评价《成为图像》,不过他很享受剧场集体创作的过程,面对面讨论,创意激荡。为美国漫画公司供画,虽仍是多人创作,但过程往往是冷冰冰的电邮来往,参与剧场演出后,他开始向往日本漫画工业的模式:一位主笔漫画家聘请三四名画匠徒弟,完成连载,新人也能在学徒时期累积专业经验。可惜新加坡的漫画市场还未成熟,无法复制这种模式,只能独立创作。

《成为图像》里也采用了几段依迪采访刘敬贤父母与95岁祖父的录音,其中身处马来西亚森美兰的祖父谈到刘敬贤小时候喜欢看的漫画,录音也提及刘敬贤父亲被查出有帕金森症症状。

刘敬贤说,其实医生未确定父亲的病情,但似乎有点帕金森症的症状,所以得每天吃药控制病情。本来在森美兰工作的父亲退休后,母亲常带他到新加坡,与孩子团聚。刘敬贤还有个姐姐也在新加坡。

新作雏形已有关键词

自2015年,刘敬贤为DC的“Dr Fate”超级英雄系列漫画作画、上色,每个月得完成20页作品,截稿压力大,他必须学会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如此商业性的供画会不会消磨意志?

刘敬贤说,其实这就像是“交叉授粉”,在不同领域能学习到不同的技巧,完善自己。

“当然很大程度上无法身心投入。有些人是蝙蝠侠、蜘蛛侠的超级漫画迷,当他们成为这些漫画的插画家,自然兴奋。不过我不是超级英雄的漫画迷,因此我更投入于自己的作品。不能说是消磨,了解它是商业的、生计的,也就不会太失望。”

独立插画家、漫画家要维持生计,只有努力从事商业企划,一边抽出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20年的漫画生涯,刘敬贤也不时出现瓶颈,他会质问自己,到底该不该找份安定的工作,比如教学之类,直到几年前他才感觉其漫画生涯已走上轨道。如今《陈福财的艺术》绽放异彩,他更有自信了。

20170904_lifestyle_comic5.jpg
如果要修改,刘敬贤表示想要微调这场戏中戏的细节。(翻拍自《陈福财的艺术》)

对创作者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都仍在创作中。刘敬贤心中已有新作的雏形,他目前能透露的几个关键词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与1980年代的香港。他认为1980年代的香港是最绚烂纷呈的故事场景,当然在漫画里时空不会是固定的,能够往前追溯,也能抵达未来。

刘敬贤盼官方与艺术家对话

《陈福财的艺术》2015年由本地Epigram Books出版。出版之际,国家艺术理事会突然取消其出版津贴,引起议论,一股“禁书效应”让这本漫画热销。

刘敬贤认为事件的确让作品在新加坡受到关注,对国外读者却影响力不大。

“有很多读者认为陈福财是真实人物,以为这是一本艺术家传记,他们不晓得其中的争议,除非他们上网谷歌。”

事件至今仍是本地艺术圈的热议话题,刘敬贤希望官方能与艺术家有更紧密的对话。

“我们需要对话!这就像男女朋友之间需要沟通。”

若要修改《陈福财的艺术》,刘敬贤表示,他希望再调整漫画中陈福财青壮之作“Invasion”的若干细节。

不画漫画 刘敬贤想当书店店员

如果不画漫画,刘敬贤想成为画家,也想拓展自己的雕塑技巧。

“不可以从事美术对吧?”刘敬贤开始自问自答了:“那我想到图书馆工作,或是当书店店员。小时候我就想要到书店工作,有一个时期还特别想拥有自己的书店,不必专卖漫画,是‘包到完’的那种,像草根书室。我喜欢阅读,听说台湾有保护书店的政策。他们了解书本有多重要,但新加坡好像不然。”

爱阅读之外,刘敬贤也爱跑步,他经常在凌晨一两点走出工作室,享受宁静的河畔与夜色。

最近他也开始和朋友踢足球,工作室的鞋架上摆满不同功能的鞋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