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浴
起源和疗效
森林浴由日本林业厅在1982年发起,目的是鼓励人民多接触树木,从而达到精神疗愈之效。
森林浴的原理以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修行方式为发想,现已成为知名养生保健活动,疗效包括:
·植物排放的芬多精(Phytoncide)有抗菌之效。
·花草树木的香气有助放松。
·自然界常见的粉红噪音(pink noise)有助安稳心情。
·日文称之“转地效果”,即离开平时习惯的地方,从而忘却烦恼。
日本林业厅也和当地大学、企业及研究组织合作成立森林医学研究会,以科学方法证实森林浴的疗效。研究方式包括测量参与森林浴前后的脑波,反应速度,唾液中的压力荷尔蒙浓度,心跳的变动及心理感受等。
亲近大自然有许多方式,例如“森林浴”。这种源自日本的活动让人走进树林,放慢脚步,透过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放松身心。森林浴可独自或在导师指点下集体进行。
两个月前,本地三名实习森林浴导师开始在本地公园进行森林浴活动,记者两次随行体验并采访,了解森林浴究竟和散步、远足有何不同,学习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大自然。
福康宁公园和碧山-宏茂桥公园都去过n次,但以“森林浴”的形式体验这两个公园,感觉截然不同。
缓了脚步,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周遭环境,花草树木和昆虫多了新鲜感;以全新视角认识大自然,还有自以为熟悉的环境,获益匪浅。
起源于日本的森林浴(shinrin-yoku),顾名思义就是在森林“泡浴”,意即通过接触花草树木,洗涤并舒缓身心。所谓“森林”,不一定是茂密的树林,花园、植物园、湖畔和营地同样可以进行“森林浴”。
森林浴近年在欧美和港台相当流行,本地则是两个多月前开始有受训导师办起相关活动。这三名导师分别是郑俊达(65岁,退休人士)、叶尤敏(34岁,公务员),以及环境心理学教授丹妮斯迪伦(Denise Dillon,54岁)。
丹妮斯迪伦说:“大自然及绿意如何促进身心健康,一直是我的研究兴趣。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都市人开始发现,接近大自然有助放松心情和减压。”
她和郑俊达、叶尤敏原本素不相识,三人却因为同样爱好大自然,并对森林浴感兴趣,于今年9月不约而同飞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参与了美国非盈利组织:自然与森林疗法导师和活动协会(Association of Nature & Forest Therapy Guides & Programs,简称ANFT)第18届导师训练营。
为期八天的训练营,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员除了在当地体验森林浴,也学习如何策划森林浴路线与活动。据知,郑俊达、叶尤敏和丹妮斯迪伦是首三名来自新加坡并接受该组织培训的森林疗法导师。回新后,他们展开六个月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率领小组在本地进行森林浴,仔细记录实习心得,并汇报给协会委派的导师。
叶尤敏说:“选择地点和策划路线时必须考虑许多因素,例如树冠覆盖面、植物种类、树木之间是否有空地,以及现场会听到的声响等。每个地方各有千秋,导师应该根据地点和现场情况规划路线和活动,安全考量也非常重要。”
导师:保持思想开明
根据ANFT的培训,每次森林浴大约两个半到三小时,不过时间、地点、人数和具体活动会依导师安排而异。至今,郑俊达、叶尤敏和丹妮斯迪伦已经在东海岸公园、福康宁公园和碧山-宏茂桥公园办过免费森林浴,包括携手合作以及独立策划的活动,每次活动大约10余人。
记者上个月先后体验了福康宁公园和碧山-宏茂桥公园的森林浴;一个位于市区,一个位于组屋邻里,无论自然环境或具体活动,都各有精彩。
大同小异的是森林浴的形式:导师一般会策划四到五个活动,不过活动非强制性,所以导师称之为“邀约”(invitations),参与者可选择是否参与。首两个“邀约”一般固定为Pleasure of presence(存在的乐趣)和What's in motion?(什么在动?):前者类似正念(mindfulness)练习,导师会邀请大家围成一圈并闭上眼睛,然后跟着指示留意自己听到和感觉到什么;后者则是邀请大家放慢脚步,留意周遭环境有哪些植物或小动物正在动着,例如叶子的摇曳或蚂蚁的爬行。
每个活动时间约10到15分钟,完成后会按照导师指示围成一圈,并轮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分享和活动一样非强制性,所以保持沉默也没问题。
之后的一两个活动则由导师自由发挥并策划,例如丹妮斯迪伦在福康宁公园邀请参与者把自己想象成动物,然后在树木间“捕猎”;叶尤敏则在碧山-宏茂桥公园邀请参与者搜寻送给大自然的礼物,再把所有礼物如落花、落叶和果实摆在一起,凑成一件集体创作品。
无论哪一个邀约,其实都是有意识地与大自然交流。对大部分参与者来说,这些活动虽然有趣,但要在公共场合进行,或许会感觉不好意思。例如要围成一圈闭上眼睛,其实会引起其他人注意。
叶尤敏强调:要充分体验森林浴,应该保持思想开明,试试自己从未试过的活动。她说:“每个人体验大自然的方式都不一样,这是另一种联系大自然的方法。平时忙忙碌碌,难得有机会抽离日常生活,可以重新认识大自然,也重新认识自己。”
单独进行森林浴?
简单说,森林浴是透过各种感官联系大自然,这个原理不难懂,再加上导师指点,其实就能独自进行。例如远足时特地放慢脚步,或是坐下来,闭上眼睛,用耳朵、鼻子,甚至伸出舌头,感受周围自然环境。
对此,叶尤敏认为:森林浴其实是一种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学习这种和大自然交流的方式。不过,比起独立进行,参与小组森林浴有其好处。
她解释:“我们不一定习惯在公园里闭上眼静坐,或是进行某些特别活动,毕竟我们都会在意别人的目光。不过,有导师在旁指示,还有其他人一起进行,或许会比较有安全感。”
品茶仪式 感恩大自然
比起远足或登山,森林浴节奏明显较慢,而且体力要求不高,因为不用走太远,重点是提高对周遭花草树木的感受意识。
叶尤敏强调:“一切都要放慢,所以不能在三个小时内安排太多‘邀约’。想做的东西越多,或许收获反而越少。”
最特别的是,导师会以简单的品茶仪式总结每次森林浴。大家围成一圈坐在席子或草地上,一起喝茶和品尝小点心。为了表示对大自然的感恩,导师或其中一名参与者也会在大家开动前先给大自然献茶:把第一杯茶倒在草地上,向大自然说谢谢。
根据培训内容,导师在选择小点心时应该尽量选择现场采摘的花草果叶或是当地食材。不过,本地公园的植物不得擅自拿取,所以本地导师都会事先选购点心如水果、坚果和饼干,茶叶也会尽量选用本地植物如班兰和蝶豆花。
功效:舒缓身心
目前,尚未有大型研究证实森林浴的疗效,不过已经有许多研究显示:接触大自然有助提升身心健康,而森林浴以接触大自然为根基,相信对身体健康有益无害。
记者参与两次森林浴,总计约20名参与者都同意:森林浴有助放松心情,舒缓身心。
参与者之一许瑜芝(36岁,小学教师)说:“起初觉得有点别扭,因为这不是平时会在公园里做的事,而且活动和步行节奏都非常缓慢。不过,这是享受‘个人时光’(me-time)的难得机会,可以想东西,也可以什么都不想。”
对另一名参与者颜秀玲(34岁,顾问)来说,森林浴则是找回平静的方法。她说:“我非常喜欢树林,但一般都是在国外散步时才比较平静。让我惊奇的是,竟然可以在闹市的公园里找到类似的感觉。”
暂且不论具体保健功效,森林浴的好处是任何年龄都能尝试。多多走出户外,活动筋骨,并且多亲近大自然,绝对有助心情和健康加分。
森林浴免费体验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森林浴,叶尤敏将以中文进行两场森林浴活动。活动免费,欢迎公众报名参加。
活动(一):1月11日(星期四);上午8时半;
碧山-宏茂桥公园。
活动(二):1月20日(星期六);下午3时半;植物园。
名额有限,请上网报名和查询详情:facebook.com/shinrinyokusg/
有兴趣多了解森林浴,可登录美国自然与森林疗法导师和活动协会官网(www.natureandforesttherapy.org)。只要提供电邮,订阅组织电子报,就能获得免费入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