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听古琴曲译村上小说 访中国翻译家林少华

→2004年林少华(右)与村上春树第二次见面时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2004年林少华(右)与村上春树第二次见面时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中国翻译家林少华从1989年开始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至今已翻译42部村上的作品。

村上春树的作品出现不少爵士乐与古典音乐。不过,林少华在翻译村上的作品时,听的是中国古琴曲,并沉浸在村上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作品在华语世界的传播,有两人居功至伟——中国大陆翻译家林少华与台湾翻译家赖明珠,因此也常出现读者间的较劲,比谁更接近原著,更接近百分百的村上春树。

这是翻译事业的大难题啊,信达雅之间怎么平衡?如何抓住原作者的笔触、语感和精神?这谈何容易,而谁又能道得清?

翻译家林少华从1989年开始翻译村上春树,加上今年3月他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的《刺杀骑士团长》,至今已翻译42部村上春树作品。可惜的是,间中村上春树作品版权由南海出版社取得,《1Q84》《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等几部由施小炜翻译,林少华无法实现全译村上春树的愿望,这次《刺杀骑士团长》回归上海译文出版社,让林少华振奋不已。

去年暑期,林少华回乡躲入村头一茅屋闭关翻译,每天清早6时左右开工,晚上11时收笔,每天10页20页地翻译,前后85天,完成50万言译稿,手写稿纸1600多页。

林少华说:“译罢最后一行,掷笔‘出关’。但见晴空丽日,白云悠悠,花草树木,流光溢彩。心中大快,一身轻松。”

来临早报文学节,林少华将首次造访新加坡,与读者分享他翻译村上作品的多年经验,早报借此机会与刚从大学退休的林少华笔谈,借译者的眼睛,重新认识村上作品。

村上“有些不同”

村上春树在《刺杀骑士团长》里触及南京大屠杀历史,关键人物之一雨田继彦曾参与屠杀,双手沾满鲜血,这些描述与反思,让小说一出版便遭到日本右翼人士批评。

林少华翻译本书时也发现村上春树有些不同,作品更富哲理性,也有不一样的历史视野。

题材内容有变,但林少华说,村上春树的文体不变,文体就像是成熟作家的胎记,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也无需改变。

在众多村上作品中,林少华特别推崇《奇鸟行状录》,针对村上春树的几部大部头长篇小说,林少华如此评价:“我认为《奇鸟行状录》堪称巅峰,《1Q84》殿后,《刺杀骑士团长》介于二者之间,也就是说‘团长’没有‘奇鸟’厉害。村上倒是一再表示,他在写作技术上已不存在任何障碍。不过,对于文学来说,技术或许永远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林少华认为从题材来说,村上似乎不太擅长“宏大叙事”与“政治考量”。

“例如关于体制和个体、国民性和制度设计,以及善与恶之间的关联性问题,村上在认识上有时缺乏自洽性,甚至自相矛盾。‘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作为原则性政治姿态诚然可圈可点,但在现实中、在作品中如何体现,恐怕还是要另当别论。与此相关,手法上未免有些单一,很难用以体现厚重的历史感、道德感和尖锐的现实介入感。”

与村上精神底色相近

18-5-18now_5_Small.jpg
林少华是华语世界认识村上春树的一扇窗。(受访者提供)

翻译42部村上作品,林少华对村上作品的了解,可以说,他敢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这一切缘分都从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

研究日本文学出身的林少华认为,《挪威的森林》不同于夏目漱石、森鸥外、川端康成等日本现代文学名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故事好玩、人物逼真、语言风趣,让读者耳目一新。他说,当年并未预感村上作品会在华语世界如此风行,但《挪威的森林》开启村上的中国之旅,这本书更从“不入流的地摊女郎”变成小资和白领追捧的“靓丽尤物”。

林少华自称“乡下人”,那是什么让他如此得心应手地翻译村上春树如此都会派之写作?

更有趣的是,林少华翻译时从不听爵士也不听佩珀军士寂寞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而是播着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平沙落雁》,如此中国古典“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意境,每每让林少华沉浸在村上世界里流连忘返。

“村上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可能从来不知‘三农’为何物。我呢,则是道道地地的乡下人,翻译村上之前,全然不知爵士乐威士忌是什么劳什子——两人相比,简直是城乡差别的标本。另一方面,我们仅差三岁,是在极左思潮、反叛文化风靡全世界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同代人。他在日本参加‘全共斗’,我在中国当‘红卫兵’,都读过马克思,所以精神底色相近。性格上也有相近之处,两人都比较内向,喜欢独处,自甘寂寞,对自己的心灵处境感兴趣。恐怕正因如此,作为‘婚姻’才能两情相悦,或者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没有这‘一点’,哪怕一点点,翻译上的所谓‘神似’,神来之笔就无从谈起。译作也就仅仅成了技术上‘正确’而艺术上索然无味的东西。”

村上是自己笔下“永远的男孩”

虽然1989年开始翻译村上作品,但林少华第一次见到村上春树本人,却是在2003年1月15日,他受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任特别研究员期间。林少华在《海边的卡夫卡》的“译者的话”中有详细记录,他写道,村上本人一如村上笔下“永远的男孩”的形象(男孩与年龄无关,三大条件是:穿运动鞋,每月去一次理发店而不是美容室,不一一自我辩解),语气措辞也跟书中人物相似。由于村上也是优秀的翻译家,两人聊起翻译的话题。村上当时告诉他,原作与译者须脾性相通,不合脾性则很累很痛苦。

回忆多年前的接触,林少华如今说:“就文笔来说,村上以简洁、幽默和节奏感为主要特色的文笔很合我的脾性。尤其那种既有西方绅士味儿又不无东方文人气的幽默,让我感到分外愉快。此外例如——上面也说到了——主人公的孤独自守、自甘寂寞而又不乏细腻的温情这点也很对我的胃口。”

林少华说,村上春树最合他的脾性,其次是夏目漱石和井上靖,“三岛和太宰治几乎格格不入,借用村上的比方,好像把脚插进号码不适的鞋。”

那次会面,村上春树也提到人在社会中的不自由,必须背负种种责任与义务,同时又要设法争取自由,村上春树如此说:“即使身体不自由,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这是贯穿我整个写作过程的念头。”

不存在完美的译本

现在市面上林少华之外,还有赖明珠与施小炜的村上作品译本。林少华表示他大致看过其他译本,但认为不存在完美的译本,并借村上春树在《听风且吟》的开篇文字说明——“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不过相对的,趋近于完美不是不可能。

林少华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语言功力,二是文学悟性。前者可以通过勤学苦练大体获得,后者恐怕要加上一点点天赋。文学翻译的生命在于文学性,若译者不具备相应的文学悟性,那么哪怕再‘忠实’,译出来的东西也徒具形骸的蜡人或日语所说的‘人形’罢。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家必须在本质上是个文学家——是不写诗的诗人,是不写小说的小说家。”

回顾1980年代,中国文革结束,文艺吸收西方思潮的养分,发展出先锋派与所谓“伤痕文学”。在这样的氛围下,1989年出版的中译本《挪威的森林》,其都市气息以及角色的忧郁和颓靡气质,为什么会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

林少华相信原因还是在于村上春树的独特文体。

“记得木心(孙璞)曾说,文学家不一定是文体家。他还说,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鲁迅祭》)就小说创作领域而言,小说家可谓繁花似锦,文体家则寥若晨星。村上显然是个文体家。我这个译者的贡献——假如我万一有这玩艺儿的话——应该说主要不在于转述一个故事,而在于引进一种文体,一种独具一格的村上式文体。套用木心评价鲁迅文体的说法:读村上文,未竟两行,即可认定此乃村上君之作也!引进这样的文体,应该为华语的艺术表达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

从《挪威的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

——林少华解读村上春树作品

主讲:林少华

日期:5月29日(星期二)

时间: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林少华也将参与新加坡书展,于26日(星期六)晚上7时30分于首都大厦广场书展主舞台分享“遇到百分百的村上春树”。

 

关于林少华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作家,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高墙与鸡蛋》《夜雨灯》《异乡人》《小孤独》《林少华看村上:村上文学35年》。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以及《心》《罗生门》《雪国》《金阁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70余部。

关于早报文学节

今年适逢《联合早报》95周年报庆,早报秉持推广文化艺术的使命,举办“第一届早报文学节”,力邀两岸三地及新马华文作家学者,聚首狮城,分享他们的文学生命故事,探讨文化议题,与读者见面、交流。

文学节以“时代速度 文字温度”为主题,邀你我回归细嚼慢品的内在世界,感受文字温度。

​ 文学节由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联办,世界华人文化交流会协办,并获得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支持,指定住宿是富丽敦酒店。​

活动入场免费,报名请上网bit.ly/ZBwxj,或扫描二维码浏览详情。

感谢读者对早报文学节活动的支持,所有报名者已成功登记,文学节将不另行通知。

早报文学节活动5月26日(星期六) 文学讲堂:用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 主讲:迟子建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文学漫步:叶孝忠—惹兰勿刹区 (惹兰勿刹地铁站​B出口集合) 文学漫步:李国梁—市政区 (赞美广场CHIJMES小教堂集合) 时间:下午5时至傍晚6时30分 收费:每人$10 文学漫步报名​:​www.gevme.com/guidedtours2018 5月27日(星期日) 主题演讲:文学与时间 主讲:格非 主题演讲:小说与真实 主讲:英培安 时间:下午2时至5时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5月28日(星期一) 文学沙龙: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关键年份 主讲:朱耀伟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演奏室 5月29日(星期二) 文学座谈:新华文学三剑客 ——文字气脉与书写性格 主讲:陈志锐、周德成、黄凯德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6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5月30日(星期三) 文学沙龙:烹调家传的记忆:纪实文学从舌尖回溯深情的时光 主讲:须文蔚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地点:书展生活工坊(首都大厦B2) (与新加坡书展联合呈献) 文学座谈: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 主讲:英培安、孙爱玲、谢清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