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离母散 如何弥补儿童的心理创伤?

与家人分离的经历往往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创伤,在多年以后对个人品行、家庭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iStock图片)
与家人分离的经历往往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创伤,在多年以后对个人品行、家庭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往往在心理上蒙受创伤,严重的话,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受访医生指出,要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创伤,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艺术治疗师则建议通过绘画,让这些孩子抒发内心的情感。

当家人无法经常陪在身边时,孩子的心灵往往会变得非常脆弱。他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实会在心里留下创伤,一旦没有及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他们和家人之间的隔阂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消除。

王凤英(41岁)从小就没有感受过父母的关爱。在她3岁的时候,素未谋面的父亲因私运毒品被判处死刑,而她的母亲长时间在外工作,替人缝纫衣服、当服务生,根本无暇顾及她。

她的整个童年都与伯父一家人同住,但内心里她与父母的分离已经烙下了深深的伤痕。她受访时说:“我看到别的母女之间非常亲近,但我一直到20岁的时候,才回去和母亲一起住。我试图重新建立母女关系,可到现在仍很难找到那种感觉。”

身为新加坡监狱团契(Prison Fellowship Singapore)的全职员工,王凤英目前担任家庭关护团队的主任。每个星期六,那些父母正在监狱服刑而无人照料的孩子们会被召集在一起,由王凤英和义工们组织的支援小组提供陪伴、补习和深广课程。鉴于她的切身经历,她发现自己更懂得这些孩子心里的挣扎。

王凤英说,她的父亲曾是一名职业厨师,由于从马来西亚私运138克海洛因来新加坡而被判处死刑。但对于父亲的死因,母亲却哄骗她说是因为生病去世的,这让儿时的她感到困惑,“我知道她在撒谎……我偷听到亲戚说过爸爸是入狱后去世的,但当时的我无法理解,只是感觉到爸爸的死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父亲的死因和多年与母亲分居致使王凤英变得性格内向、安静,母女二人也产生了无法跨越的心理隔阂。直到中学时期,学校开办“单身家庭学生”辅导课,才为她慢慢打开心扉。一些拥有类似经历的同学与她分享了他们的感受,让她了解到有不少人和她一样缺乏父母的呵护,才让她摆脱了羞耻感。王凤英告诉记者,此后她也因为成为基督徒而感受到爱的真谛。

20180814_4_Small.jpg
王凤英与义工陪伴父母在监狱服刑的孩子们。(受访者提供)

孩子需要真相而不是谎言

王凤英相信,坦诚的沟通对孩子恢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面对父母不在身边的状况,许多孩子都会有不安情绪,需要有人为他们解释当下的处境,“与其用谎言蒙蔽孩子,不如向他们解释父母为什么不能陪在他们身边。提早辅导他们,让他们明白遇到这些情况不须要逃避,也不须要感到自责或羞愧。”

此外,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尤其需要陪伴和信任。王凤英指出,亲生父母的关爱是无可替代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一直觉得缺乏爱,同时也不懂得接受旁人的关怀。正因如此,父母一旦有看望孩子的机会,就应该与孩子多沟通、说话,一起做一些事情来创造回忆。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父母还是爱着他们的。

在王凤英的童年记忆里,虽然伯父一家人都很疼惜她,但她心里还是会觉得孤单,毕竟他们不是她的亲生父母。但她的母亲却很少对她展现出温柔的一面,“妈妈在我的印象里只留下一个‘纪律主任’的形象……一旦听说我的成绩或者表现不好,她就会责备我、打骂我。”这导致王凤英从小就觉得母亲并不爱她,许多生活中的想法和心事也无法对母亲开口。

孩子的心理伤痛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根据王凤英的观察,有些孩子不仅学业成绩下滑,也跟朋友打架、讲粗话、偷东西,在外玩耍不回家,甚至会出现攀爬公共设施的行为,“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征兆,孩子很有可能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护和关注。”

与父母分散或带来永久创伤

由于缺乏表达能力,儿童所承受的心理伤害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在多年以后对个人品行、家庭关系带来深远影响。目前在美国,由于特朗普政权所施行的“零容忍”移民政策,上千名儿童被滞留在铁网四立的仓库,无法与父母团聚。据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今年7月的报道,其中一名15个月大的婴儿被迫与父母分开五个月后,竟然在重逢时无法认出自己的父母。

这场骨肉分离的惨剧引起广泛的舆论争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正是事件对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与家人分离,是否会让孩子形成无可挽回的心理阴影?家长又应当如何治愈孩子的心理创伤?

20180814_1_Small.jpg
林汶龙医生

鹰阁专科医疗中心精神专科医生林汶龙受访时说,父母与孩子分开会对孩子带来长远的心理伤害,严重的话,甚至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在分离的最初阶段,孩子会经历严重的焦虑情绪,可能会经常做噩梦,甚至对家中的看护人表现得过于依赖。但随着孩子逐渐失去希望,以为再也看不到父母,他会逐渐陷入沮丧、抑郁的情绪,形成心理上的负担。

林汶龙医生指出,在帮助儿童消除心理创伤时,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他认为家中至少需要一个固定的看护人,确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精神寄托的对象。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因为当家庭成为一个安全的港湾,他在面对外在世界时才能勇敢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孩子心中的创伤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淡化,这一方面也有赖于孩子思维的成熟,帮助他逐渐理解并消化掉负面的记忆和情绪。若有需要的话,林汶龙医生也建议家长让孩子接受针对心理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法、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简称“EMDR”)等等的心理治疗。

除了与父母的分离,造成生命威胁的交通意外、家庭暴力或性暴力,也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甚至引发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林汶龙医生认为,在这些情况下,家长须第一时间将孩子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确保孩子不会再次经受创伤,然后再作相关的辅导。

艺术治疗有助弥补心理创伤

Womancare Psychological Services艺术治疗师陈颖颖受访说,儿童较难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也不善于在认知上梳理自身的情感创伤,但往往能在画作里做最真实的表达。因此家长也可以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治疗,在放松无压力的自然纾解形式下,帮助孩子安全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陈颖颖指出,与父母分离后,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被抛弃了,这会导致他在外人,甚至是亲人面前都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形成情感上的障碍。而通过艺术治疗,孩子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在想法表达在绘画中。艺术治疗师则会和孩子一起欣赏画作,其中的颜色、线条和构图都有助于理解孩子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下,所想表达的情绪。

20180814_3_Small.jpg
艺术治疗师陈颖颖

艺术治疗可阶段性地弥补儿童的心理创伤。从治疗的角度来看,艺术创作最后呈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陈颖颖解释说,最开始,孩子的创作只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如大哭一场一样,让孩子打破情感的壁垒。但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会鼓励孩子分享他创作的想法,孩子的绘画也会慢慢呈现出美感。

陈颖颖透露,有一名接受艺术治疗的孩子,父母在车祸中双亡。他被善心人士领养,养父养母都对他特别关心,但他心中还是留有创伤,尤其体现在情绪表达困难和社交障碍上。

在艺术治疗的后期,孩子画出了一对母子鸟,小鸟站在羽翼丰厚的母亲鸟肩膀上,眺望远方。整幅画色彩鲜明浓厚,透露出一种护养与希望的感觉。陈颖颖说:“孩子从一开始的茫然不知要画什么,到最后很满意地和治疗师分享自己的画作,从中看到了孩子的转变,内心找到依靠及安全感,言行举止中也体现出满足感及自信。”

绘画因此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重构”自我心理状态的过程,陈颖颖说:“绘画中可以看到孩子从自我否定的状态,慢慢走向相信、被爱、被接纳的状态。”而当孩子最后有了满意的作品,把它装裱起来,并且想要分享给别人看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关键的转捩点。

陈颖颖也强调,许多新加坡的儿童其实在经历“隐形的分离”。家长可能在家里陪伴孩子,但却缺乏交流、互动,只是关心工作或娱乐自己,这会让孩子感觉到一种情感的隔阂。陈颖颖说:“有些孩子告诉我,他们跟父母最珍贵的记忆是爸爸在校门口接他,又或者是和爸爸一起打球、吃夜宵……有很多都是和父亲有关,可见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

在缺乏父母关怀的情况下,孩子也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里做出不合群、无纪律的表现。但陈颖颖建议家长在管教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本身的情绪管理,不要对孩子们宣泄自己的情绪,例如对孩子大喊大叫。“无论发生了什么,家长都应该珍惜、守护与孩子的感情,将与孩子的关系视为首要。不仅给孩子一个家,更是一个安全稳定的情感港湾。”

“与其用谎言蒙蔽孩子,不如向他们解释父母为什么不能陪在他们身边。提早辅导他们,让他们明白遇到这些情况不须要逃避,也不须要感到自责或羞愧。”——王凤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