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零售业表现疲软的今天,本地四家药妆零售近来纷纷开了零售店。药妆店为何能保持持续扩张;经营者、消费者、零售业学者如何看待药妆零售新趋势?
你家附近——无论地铁站或邻里中心,一定有个药妆店。下班时分,或逛街路过,总会不自觉地进去走一圈,添购日护商品或看看有哪些新货上架,逛药妆店已成为人们潜移默化间的一种消费习惯。在世界各地旅行,总会有些名字频繁映入眼帘:日本的松本清、香港的曼宁、台湾的康是美、美国的CVS、泰国的Boots。药妆零售这一独特的模式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以不同方式出现,又各具特色。
本地四家药妆零售近来纷纷有新动作。职总平价合作社旗下的Unity上月初在怡丰城开张,本地药妆品牌佳宁(Guardian)AMK Hub新店上周五揭幕,亚洲零售巨头屈臣氏(Watsons)两月前在义安城推出新概念店,BHG百货旗下日本药妆店Welcia自2017年进驻本地以来,7月又开新店。
在整体零售业表现疲软的今天,药妆店为何可以保持持续扩张?药妆零售的概念是从何时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社交媒体时代,药妆零售迎来哪些发展机遇?联合早报记者通过与经营者、消费者、零售业学者对话,带你了解药妆零售新趋势。
药妆店模式起源
药妆店是一种介于便利店和商超百货之间的零售模式,谈及起源,东西方各有不同。欧洲药妆店的概念始于法国,精致的法国女人对于护肤十分讲究,普通功效护肤品难以满足她们,转而诉求以医学实验室为依托,研发质地温和,不含色素、香料的护肤品,用高倍有效成分针对性解决皮肤问题。市面上常见品牌如薇姿(Vichy)、理肤泉(La Roche-Posay)、雅漾(Avene)等多来自法国。此类产品在投入市场之处,为强调产品的安全性和可信赖度,奉行“全世界只有在药房销售”的策略。
在亚洲,日本药妆店是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药品、保健品、美容品、化妆品,甚至零食,应有尽有。折扣度大时,总让人有血拼的冲动。经历40年从药店到药妆店的转变,如今的日本药妆店是零售行业中最富生命力的业态,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力,成功吸引到大批游客。
对于药店转型药妆店的零售模式,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教授方心说,这种转变基于药品和护肤品自身的关联性,二者都直接接触人体,讲求有效和安全性。“在药房售卖护肤品,通过和药很接近的概念,形成一种整体性的认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保障。”
佳宁东南亚地区总经理劳瑞森(Soren Lauridsen)受访时说:“健康和美丽具有内在关联,护肤品、化妆品给人外在的美丽,保健品和药品带来健康,产生由内而外的美。品牌以此为方向考量商品的品类组合。”
年轻化与老龄化并存
26岁的何丽珍经常和妈妈一起逛药妆店,自己看新上架的化妆品,妈妈添购洗发水、牙膏之类的日用品,再给阿嫲买些维生素,偶尔嗓子痛会到药剂师那里拿点药。在她看来,大型药妆店可以满足女生一站式的购物需求,但又和超市有所区别。“药妆店给人感觉主打品类比较集中,与超市相比,无论护肤品或维生素的选择会更多些。”
屈臣氏新加坡总经理刘丽萍受访时说,保健品和化妆品一直是药妆零售的两大支柱,也是增长强劲的领域。以屈臣氏的商品品类占比为例,维生素、药品等保健品占30%,美妆护肤品30%,洗发水之类的日需品20%,其余是零食等其他类别。
她说:“我们要吸引年轻消费群,保持客群年轻化,同时也在积极为社会的老龄化做准备。过去两年在健康医药方面的增长强劲,尤其是维他命。即使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自己没吃,也会帮父母买。健康产品需求的增长与新加坡老龄化密切相关。”
在产品布局上,如果你细心留意,不同区域分布的店面功能有所不同。例如成熟市镇老年人多,药品、保健品或是相应的医疗产品就会多一些,店内通常会有药剂师柜台提供专业建议。在武吉士或乌节路一带年轻人较多的区域,化妆品柜台增加,品牌选择也很多。对于金融中心的上班族,零食则是主要的拉动因素。
在年轻化与乐龄化并存的同时,近年来随着国人健身理念的提升,不少药妆店开设专区售卖如运动蛋白粉、谷物能量棒之类的辅食,配合运动者需求。
方心教授说:“药妆店的零售模式切合亚洲中等规模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社群集中,为人们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商品不仅满足基本物质供求,更是提供了性价比高,质量好一些的选择。”
社交媒体成为品牌探温计
品牌上新的速度堪比零售业“新陈代谢”的速度。佳宁近日公布新一季引进的韩国品牌多达14个,护肤品类就包括主打仙人掌护肤的Huxley,沿用朝鲜王室宫廷秘方而来的Whal Myung,及防晒品牌CNP Laboratory等。彩妆类如最近刚刚走红的Bbia和rom&nd等品牌,都在第一时间进入了本地市场。对此,劳瑞森表示,美妆品一直在推陈出新不断进化中,增长速度很快,韩国化妆品在本地依旧热度不减。
作为美妆爱好者,28岁的蔡韵诗喜欢时不时到药妆店打卡,看看有哪些新货上架。在佳宁新开张的分店走了一圈,她开心地告诉记者:“有好几个牌子最近在韩国才刚火起来,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在新加坡买到。”
刘丽萍观察,随着国人出国旅行机会增多,物色新品的触角也变得越来越敏锐。“当大家去一些国家,看到当地好用的品牌,会主动提供反馈,希望能够引进到本地。”这种及时反馈、主动反馈的机制,在社交媒体普及开来以前并不常见。
随着社交媒体信息的普及,大家接触新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运营者角度,刘丽萍分享新媒体对于品牌合作决策的改变。传统模式是通过向供应商了解哪些品牌业绩亮眼,才决定是否引入市场。现如今许多品牌都会花心思运营自己的社媒账号,吸引到的粉丝数量可以作为最直观的参考。
屈臣氏今年引进美国彩妆品牌Milani,号称平价版MAC,仅在Instagram的粉丝数量就高达370万。刘丽萍说:“这些社交媒体的数据可以作为品牌影响力直观的参考,建立在已有知名度的基础上,一引进市场,果然卖得很好。”
说明书之外的体验
蔡韵诗逛街时注意到,药妆店的美妆柜台跟Sephora越来越像。“除了提供产品试用装之外,有些药妆店里有专门的试妆台可以化妆。我喜欢这样开放式的设计,每次看到有新品都想试一下,比如试试口红显色度、眼线笔质地,就可以了解这个品牌好不好用,喜欢的话会立即购买。”
走进Unity在Vivocity新开张的零售空间内,顾客在染发品区可使用AI软件查看不同色号的染发效果,或是到试妆台请店员帮忙上妆。健康专区提供免费身高体重测量,可了解自身新陈代谢速度、骨质、脂肪囤积量等。也可通过视讯的形式安排医生问诊,作健康咨询。
进入屈臣氏位于义安城的新概念店,入口处先看到三个独立式展示空间给Dr. Wu这类的医美护肤品牌,这种“店中店”的概念希望辟出更多空间为顾客作肤质检测,以便美容师给出准确的产品建议。店面后方设有血压测量台,开放给公众使用。
对于药妆零售空间的开放体验,方心教授说:“药妆店售卖的产品如维生素或护肤品,往往须要亲身试过,仅靠阅读说明书是不够的。提供开放空间,配合专业健康师指导,这些说明书之外的体验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