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雨季天气转凉,日常生活作息需做哪些调整?受访西医分享如何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中医教导保暖与祛湿的方法,药膳师分享几款适宜在天寒时为家人准备的暖身暖心膳食。
受到东北季候风影响,炎热的岛国最近常有的阵雨,为岁末带来丝丝凉意。
然而习惯了常年如夏的岛国人,身体或许会不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本地中医、西医、营养师和药膳师有什么生活、运动与饮食建议?国人应如何提高免疫力,内外抗寒?
从增强免疫力着手
随着天气转凉,体弱者或是有健康问题的人尤其要注意。莱佛士医疗集团家庭医生胡玉叶提醒,有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湿疹、哮喘、偏头痛问题的人,尤其可能会因天气变化而发作。
不过她澄清:“常见的感冒不纯粹是天气变化所致,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人们较多待在室内,由于呼吸道飞沫在室内循环,导致人们更容易被病毒感染。”
国立大学综合诊疗所临床服务主任及高级家庭顾问医生邹宇基指出,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病症,如普通感冒和流感的传播涉及许多因素。除天气外,也可能因为待在拥挤的地方,或面对身体或精神压力而容易患病。
邹医生与胡医生皆指出,要避免病倒,增强免疫力,不外乎确保摄取足够的水,睡眠充足,饮食均衡及定期运动。胡医生提醒人们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出外到人群拥挤的地方,记得用肥皂与清水洗手,感觉自己身体抱恙或出现感冒症状时戴上口罩,避免散播病菌。
南大中医诊所石佳洁医师则从中医的角度解析:“新加坡气候暑湿为主,而到了年底雨季,寒邪湿邪更为横行。本地人普遍习惯呆在冷气房内,寒湿侵袭可导致感冒、关节疼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建议不要把室内的冷气温度调得过低,随时携带雨具,根据气候温度调整衣着,防止感冒。”
石医师指出,一年四季都不建议吃寒凉食物和喝冷开水,否则损伤人体脾胃,也可能导致血液循环变慢,使心血管功能减退。她与余仁生中医诊所范钰贞医师提醒,气候寒凉时,尤其不应喝冷饮,吃生鱼片、冰淇淋、西瓜等寒凉食物,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决定适合的饮食。
资深药膳师沈希也劝诫:“冷天应该避免摄取寒凉食物和冷开水。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水果、冰淇淋、甜糖水等不能乱吃。吃水果也要选择比较平性、温性的,如桃子、橙、柑桔等。”
注意保暖和祛湿
虽说本地气候炎热可以穿比较轻便、凉爽的服装如短袖衣裤或短裙,不过范钰贞医师建议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穿搭衣物。天气转凉,应该注意保暖。
她说:“要注意保暖的部位包括四肢,因为四肢表面积较大,容易散热,而本地有许多办公室及购物商场内的温度偏低,若不注意四肢保暖,寒邪容易侵入体内而致身体阴阳失调。腹部由于包含重要脏器,也是保暖的重要部位,因为腹部受寒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痛经等。此外,背部尤其是上背部也很重要,中医认为背部的足太阳经为人体的藩篱,受风寒则百病从生。从现代医学看,会影响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干扰内环境,从而发生很多病变。”
两名受访中医师皆提醒,阳虚体质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暖。这类人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怕冷,手脚冰冷,或一食生冷就腹泻、腹痛。阳虚体质的人要注意保暖,穿足够的衣服,以顾护阳气。年长者因为肝肾功能衰退,免疫力减,因此也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关节部位。
石佳洁医师补充,普遍的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是因为没注意肢体关节的保暖,导致年长后出现很多毛病。另外,头为诸阳之会,项背部为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都是容易被外来邪气侵袭的部位。风寒湿邪侵入头项则造成感冒头痛。此型头痛若遇寒可加重,遇温则减轻。而女性的下腹部为子宫所在之处,适当保暖能避免月经期不适。
全国皮肤中心皮肤专科顾问陈齐平医生提醒,容易受天气变化影响出现湿疹或是风膜的人,尽可能避免穿含羊毛或是衣服有粗糙接缝的衣服,以免增加瘙痒感或划伤皮肤。
若是皮肤干燥,可适当擦滋润霜。陈医生也说:“无论是天气太热或是太冷、太潮湿、太干燥或是排汗过剩,都可能引起湿疹,但因雨季引起湿疹的情况并不普遍。”
随着年底雨季来临,空气湿度上升,意味着除了保暖也要注意祛湿。石佳洁医师说,一旦寒湿之邪侵袭身体,易导致头痛、关节疼痛、腹泻、胸闷、恶心等症状。
范钰贞医师提醒,寒天比较适宜温性或平性的祛湿中药,如陈皮、茯苓。沈希也分享,祛湿的药膳有很多,常用的中国薏米,加上莲子、淮山和芡实可作为祛湿补脾方剂,与瘦肉一起煲汤,是一锅去湿补脾的佳肴。此外,中医也提到“肥人多湿气”和“肥肉生湿”,建议人们少吃肥肉。
快步走适宜各年龄层
亚历山大医院运动科兼慢性病科助理顾问王明昌医生指出,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建议各年龄层的人尝试安全简单的快步走(brisk walk)。若天气阴晴不定,可以选择在有跑步机的室内或健身房运动。
王医生分享:“运动前建议先换上一双舒服的袜子和运动鞋,以及较舒适的穿着,如T恤与短裤。开始时应该从低强度的运动做起,约5分钟后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以可以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为标准,持续大约20至30分钟才逐渐放慢速度,最后缓慢步行约5分钟作为缓和运动。若运动过程中感到胸部不适、心悸或头晕,应暂停活动立即求医。”
他说,任何形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游泳,只要强度为轻微至中等,都有助提高免疫力及预防常见病。然而,完成高强度运动后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天有免疫力下降的现象,这时期较容易患上感冒。因此,建议这时可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浆果、菠菜、甜菜根等,帮助提高免疫力。
胡玉叶医生补充,就算是天气欠佳,户外乌云密布,也能在家里做些运动。她举例,可在住家客厅做些简单的有氧运动、太极、普拉提、固定脚踏车运动或是步行。不过,在展开任何一项运动前,先与医生讨论哪种运动适合自己,尤其是已经有病或健康有状况的人。
缺铁者可能手脚冰冷
随着天气转凉,有些人会有手脚冰凉的现象。胡玉叶医生指出,若身体缺铁,会导致贫血,也可能出现疲倦、手脚冰凉,并在冷天容易感觉身体冰凉。因此,日常饮食应当注意。
胡医生补充:“若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能出现类似手脚冰冷的症状。此外,雷诺氏症(Raynaud's disease)也会导致手指或脚趾变冷,同时皮肤也会因为寒冷或压力而变色。当变暖时,患处会有麻木、刺痛。”若有这些现象应该求医,寻找正确的治疗法。
贫血问题除了可能由于饮食缺铁外,也许是因为身体无法吸收铁质。莱佛士糖尿病和内分泌医疗中心主任营养师谢慧锶解释:“饮食中的铁质会通过小肠被血液吸收。然而,肠道疾病如腹腔疾病(celiac disease)会影响肠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的消化能力,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若手术切除或绕过部分小肠,也可能影响铁和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亚历山大医院营养师黎慧礼与谢慧锶皆指出,瘦肉、豆类、肝脏、家禽和海鲜是铁质的丰富来源,也易于身体吸收。若不常吃这些食物,或者正在吃素,建议每顿饭都可摄取一些植物性的铁元素,如扁豆、坚果、种籽、豆类,绿叶蔬菜如菠菜,干果如干梅(prunes)、葡萄干、枸杞,或是强化铁的谷物。
黎慧礼提醒:“想要增强铁质的吸收,可在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时,配搭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番石榴、橙、奇异果等一起吃。除此,尽量避免在用餐时饮用含咖啡因的茶水或咖啡,或同时摄取富含钙质的牛奶或酸乳酪,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人体对铁质的吸收。虽说适当的铁质补充品对缺铁而贫血的人有帮助,但最好还是在吃保健品前询问医生的意见。”
两位营养师也强调,抵御任何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要有健康生活,不抽烟,定期做运动,尽量减少压力,确保睡眠充足,以及维持健康体重等皆有帮助。
暖身家常汤与茶饮
寒天最适宜喝热腾腾的汤水。药膳师沈希分享两道家常食谱,适合在冷天给家人享用,暖身、暖胃也暖心。
★五宝养身汤
沈希说,汤品中的五宝主要是党参、茯苓、红枣、龙眼干和甘草。这些材料的配搭是以平补滋阴的方式,达到补中气兼养血、祛湿、健脾等功效,宜一家大小饮用,补出好气色。
材料(3人份):党参30克、茯苓25克、红枣25克、龙眼干20克、甘草10克、乌鸡1只(约1公斤)、老姜片15克、清水2000毫升、幼盐或鸡精粉少许。
做法:
①将所有材料洗净后,放入锅中倒入清水与乌鸡(斩成6块)同煲。
②以大火开滚后转中火续煲1小时15分钟。
③加盐或调味料后熄火。
④除去浮油后,可上桌享用。
禁忌:感冒、热气者忌用。
★人参田七饮
沈希说,体质不强的人可以常饮此茶,其中人参是补气的绝佳药材,也能提神、补脾温肾,而田七能通经活络,有助血液循环。
材料(1人份):人参片(或花旗参片)5克、田七片3克、滚水适量。
做法:
①把药材放在大杯里,以大滚煮沸的开水冲泡。
②加盖焖6分钟,即可享用。
注:每次药量可以冲泡三次开水,但须以高温水冲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