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认为是孤独的阅读,在病毒阻断措施期间,更令人觉得孤单。本地华文读书会约30个,疫情期间从线下转向线上,大家一起分享好书,阅读并不孤独。


读书常被认为是孤独的,尤其在病毒阻断措施期间。但本地一些爱阅读的人,疫情期间读书并不孤独。


目前本地华文读书会约30个,在过去,每个读书会定期在室内主办导读会,书友们聚集一堂,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一场又一场导读活动。疫情期间,为了遵守安全距离,不少读书会改变活动方式,从线下转战线上,原本在线下的导读会改成线上直播,各个读书会试图建立起过去没有的线上读书社群。


线上导读会各有方向


本地读书会导读的书本各有选择与特色。这些线上导读活动或聚焦古典文学,或选择现代文学、本地文学,甚至武侠小说、亲子阅读等不同主题,各读书会为会员及公众推出名家导读、阅读分享、文学鉴赏等活动。


由汉文化协会主办的汉文化读书会,以导读古典文学为主,不久前举办一次线上导读会,导读内容为“《封神演义》与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导读会吸引15人参加,一半是汉文化会员。汉文化协会秘书童纬强说,接下来汉文化将导读《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及《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


童纬强说:“汉文化将持续举办线上活动,等防疫警告降到青色以后,才会在芽笼东图书馆举办读书会。”


成立于2014年的新加坡“趁早读书会”在疫情期间,虽然取消所有线下活动,却也开始线上活动,且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联合中国和日本两国的书友和导师,做了一场“中日新世界阅读者线上连线读书会”,像接力棒一样,将新加坡、中国及日本各自的线上阅读活动连接起来。


趁早读书会会长郭琳静说:“希望通过阅读跟世界连接起来。”在这场线上活动中,郭琳静导读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导读会上带大家跟随牧羊少年,一起开启寻梦之旅。


从图书馆手机应用借阅


武吉班让社区图书馆成立的“交流点”读书会导读不少本地文学作品,“交流点”负责人之一陈承大说,读书会为了维持读友们的阅读兴趣,在阻断措施期间试办线上导读活动。4月份的交流点读书会通过视讯平台“Zoom”,举办第一场线上导读活动,导读本地作家艾禺的微型小说集《海魂》;5月份再举行第二场,导读的是本地作家林高的短篇小说集《框起人间事》。交流点将继续在这个月举办线上导读活动,选读本为本地作者思静的散文集《狮城往事》。


陈承大说:“阻断期间,读书会导读的书籍,都是从图书馆手机应用(NLB Mobile App)借阅的,所幸国家图书馆网上有海量的书籍,而且手机应用也容易操作,借阅下载简易方便。


“第一次线上活动只有20人参与,有些年长者不太熟悉线上视讯会议操作,碰到技术问题,所以线上导读活动的参与者不像实体活动那么热烈。因为热爱阅读,几位年长者活到老学到老,第二场线上活动相当热烈,吸引30多参与者,除了会员,还有公众人士,其中还有台湾的会友也参与讨论,令人鼓舞。”


陈承大说:“日后的导读活动回到图书馆活动室,也可以考虑将实体活动与线上活动结合起来,举办虚、实导读活动,让不能到现场的读友也能参与活动。”


推广本地儒家文化


由南洋孔教会青年团成立的萃英读书会推广本地儒家文化,过去每月举行一次面对面导读活动,因为疫情的关系,开始通过视讯平台“Zoom”举办线上导读。读书会负责人刘华庆说:“从4月25日起,读书会已举行五次线上导读活动,导读了儒家经典《中庸》《颜氏家训》,古典诗词,以及一些文化名著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导读齐‘小家’,为读‘大家’——《颜氏家训》里的儒家精神,以及霍韬晦教授的《人生的平台》。”


刘华庆说:“阻断措施结束后,下一步导读计划还没作最后确定。但可保证每月至少两次线上导读,如果能安排到讲员,也可能会增加到每周一次的线上导读,一直到阻断措施完全解除,可以在会所面对面导读为止。”


成立于20年多前的新智读书会是本地的“老字号”读书会,会员来自各行各业,每月定期举行导读会,导读作品包括励志、小说、散文、经济、养生和历史多方面。疫情期间,读书会也运用Zoom视讯举行线上导读会。第一场线上导读是4月举办的《我城我语》,作者林恩和也参与导读。会长林如华说,读书会在5月间与书友一同阅读古龙的武侠小说《七杀手》,并将在6月21日举行另一场线上活动,导读琼瑶新作《雪花飘落之前》。


有声儿童绘本教育平台


除了读书会,在疫情期间,本地另有有心人,以各自的方式举办线上文学与语文活动。


10位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国际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开办一个公益性的教育平台“鼠创绘本馆”。


这是个有声儿童绘本教育平台,专注于学前幼儿故事的创作,也提供一些儿歌和音乐律动视频,让公众通过YouTube免费在线观看。


创办人之一程莺说,鼠创绘本馆从4月8日到6月1日,每天更新一本适合本地学前幼儿的绘本。作品都在YouTube和Facebook上传播,只要在YouTube上输入“鼠创绘本馆”,就可找到不同题材的学前幼儿故事。通过有趣及生活化的有声绘本,小朋友可以模仿其中的语言,又能学到一些儿歌及音乐律动,还能和家人一起对故事进行第二次创作,激发小朋友对华文学习的兴趣。目前YouTube订阅账号有390个观众。


程莺说:“因为是公益性质的,同时6月过后,可能老师们都陆续工作。所以,不能一天一个作品了。但我们准备一星期一个作品,继续办下去。”


程莺说,鼠创绘本馆也上传了一些关于冠病病毒的故事,既让小朋友了解这种危险的病毒,还学到一些预防方法,了解呆在家不出门的意义。另外,鼠创绘本馆也会创作一些本土化的儿童故事,把有新加坡特色的文化融入绘本故事中,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园。


读诗会相互勉励


由本地作家陈志锐与草根书室一起筹划的读诗会“瓦罐有诗”,也因为疫情从线下走到线上。“瓦罐有诗”源自草根所在的“pasoh”,在历史上就是制瓦罐所在,故称“瓦罐有诗”。


陈志锐说:“首两次的‘瓦罐有诗’各来十人,诗友们在草根书室面对面读诗,第三次是在5月8日,阻断措施期间举办的线上活动,反而吸引近40本地、香港和泰国等地的诗歌爱好者,彼此读诗,相互勉励,很是疗愈。活动与其他分享会稍有不同,我们期盼参与者读自己撰写或喜欢的诗;庆幸从13岁到80岁的参与者都愿意分享对诗的感受。”


陈志锐说:“见到多年不见的学生还在写诗,很棒;见到年轻的学生也来分享徐志摩和自己的诗,也棒。”


线上与线下导读会异同


有人认为,线上读书会相对来说,比线下读书会更难举行,因为线上彼此看不到,限制参与者之间的交流空间和频率。但也有人认为,如果组织得好,线上读书会不会比线下读书会逊色,甚至带来另一种满足感。


童纬强说:“我觉得,线上与线下导读有各自的挑战。线上的优点是,不必去别的地方,直接在家里就可以导读和参与。而且,由于PPT是直接在荧幕上分享,不是投影,所以不会被挡住。”


他说:“线上导读的缺点,就是缺少临场感,和观众的互动也有限。”


童纬强也提到,线上导读还有App(应用软件)的选择问题:“我们原本打算采用热门的Zoom,后来因为安全问题,改用Cisco的Webex。由于效果不好,所以改成Google Meet。目前还是有人建议用Zoom,但鉴于资讯安全考量,我们会继续用Google Meet。”


陈承大则说:“以图书馆的导读会而言,线下导读会比线上导读会容易办。图书馆有活动室及办活动所需的器材,如电脑、音响、放映机和参考书籍等,提供读书会举办活动,而且有图书馆人员在场协助,从硬体到软体都不是问题。在现场,导读者与参与者还可以直接交流,不论提问、讨论、发表意见或感想,都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活动的气氛,而且彼此还能互动,交新朋友,会见老朋友,毕竟大家都是喜爱阅读的人。”


陈承大也说:“线上导读要考量利用什么电子平台和电子器材,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还要考虑到技术支援、网络讯号的强弱,以及参与者是否熟悉应用软件的操作等,偏重于软件的可靠性。”


他认为,线上导读活动比较难互动,可能是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互动起来显得不自在,参与感与气氛不能亲身体验到。他说:“不论是线上或线下的导读会,导读的内容和形式,导读者的表现,事先的宣传活动及参与者的反应等,都决定一场导读会是否成功。交流点读书会以‘一起来喝喝茶聊聊天,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成果,借此提升对书籍的认知与课题的了解’为宗旨,大家都希望在疫情过后,再步入图书馆参与导读活动。”


在刘华庆看来,线上读书会就其组织准备来说,并不比线下困难,因为线上只须要做好广告宣传,到时候在指定时间内,通知大家来线上讨论就好。相比之下,线下读书会要准备场地,以及可能还要准备茶点等,较多的行政事务须要解决。而且线上用Zoom平台进行导读,很方便录制,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刘华庆认为,线上导读的挑战在于讲员。讲员无法像线下面对面导读,可以跟观众作有效的互动。线上导读时,讲员基本上无法实时看到观众们的表情,这为讲员带来一定难度和挑战。


在林如华看来,举办线上读书会有其困难之处:“首先须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需要每个导读者、分享者、会员都能运用Zoom,这是一项学习过程和挑战;监控音效和电脑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同时,会员之间不能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是网上导读会的弱点,这使到导读活动比较没有温度,看不到听众的反应。”


郭琳静则认为,导读会的流程设计很重要,导读会要取得参与者互动需要设计,线上导读会与线下导读会各有自己的流程设计,首先导读者要有自己的导读大纲,在导读者分享阅读心得之后,再引导参与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