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业向来阳盛阴衰,无论是在美国或本地,女性员工在科技业的占比只有约30%。受访的女性科技人员认为,科技公司如果雇用更多女性,打造多元化工作环境,将有助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取得双赢局面。
冠病疫情肆虐,全球人被迫呆在家中,大家靠资讯科技跟家人维持联络,远程上课,参加公司视讯会议等,生活跟科技紧密相连。但你知不知道在如此重要的科技产业里,女性员工所占的比率出奇地低,不免让人不解,这情况也渐渐受到外界关注。
美国是全球科技业龙头,根据美国妇女和资讯科技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Wome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调查,虽然全美成人员工有一半是妇女,但在科技业却只有25%员工是女性。本地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据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2019年人力报告,女性在科技业的比率只有30%。
郑淑媚在谷歌工作超过七年,目前是支付产品亚太运营总监。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虽已习惯阳盛阴衰的工作环境,但有时还是会被“吓到”。“记得有一次我到美国出席评估会议,全场20人只有我和另一位同事是女性。人少的话,男女差异没那么大;人多的时候,就察觉到很大差异。我当时有点震撼,意识到应该在谷歌加强推动员工多元化。”
男性员工的无意识偏见
郑淑媚觉得谷歌的工作环境让人感觉自在,多数员工都了解应该减少“无意识偏见”(unconscious bias),工作行为要尊敬女性等。不过她坦言由于没有技术背景,刚加入支付产品部门时,心理不由产生“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这类症状在许多杰出女性中相当普遍,她们虽然工作成就获得肯定,但总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冒充者”。
她说:“支付产品隶属工程部,工作节奏很快,我们须要常跟以男性为主的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合作。我没有技术背景,所以头三个月我感到相当畏惧,开会时很少发言。时间久了,有更多经验后,我才比较了解工作。”
除了花时间阅读大量资料,郑淑媚对不了解的事项也会厚着脸皮大胆提问。“如果你是新人,大家比较不介意你问一些‘愚蠢’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好问题,可以引起讨论,大家之所以不提问是因为害怕出丑。”
就算有技术背景,女性在科技业也会面对不少挑战。吴淑仪毕业于新加坡管理大学资讯系统管理系,目前是本地Mighty Bear游戏公司运营总监,在游戏业有超过六年经验。
吴淑仪受访时透露,大学时期男女学生的比例大概是7对3,“做团体作业时,男生会倾向做较技术性部分,女生则会被分配其他工作如打报告等。”她说毕业后不少女同学虽然有专业文凭,但在科技公司里,她们总是负责行销和经营等工作,“我从没听说过有本地女性担任技术总监。”
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Girls Who Code”(编程女孩)去年的一项调查,约半数在科技业实习的女大学生曾有负面经历,如遇到同事使用不恰当言语,被问偏见问题等。
吴淑仪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里,他们决定了产业文化及哪些行为是正常的。男生有时候会互开玩笑,而不当一回事,但如果有女生在场,这些玩笑可能不恰当或有性别歧视。当我提醒他们这些言语已经越界,他们可能会辩说这些笑话没什么大不了。”
就连科技业女高管也会遇到这类问题。谷歌东南亚董事经理史蒂芬妮·黛维丝(Stephanie Davis)分享自己的经历,“例如我曾担任会议主持人,但与会者却只向同桌的男同事提问或建议讨论重点。我也曾在男士居多的会议中,不断地被打岔。虽然这些经历并不愉快,但我会直接发言,向同事们反映,而他们也很愿意接受我的看法。”
史蒂芬妮自认幸运,能遇到支持她的同事。她认为性别差异导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男性员工的“无意识偏见”,加上会议或工作环境缺少多元声音。
工作环境多元化取得双赢
其实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打造多元化工作环境,雇用更多女性,能让产品或服务更好,是一个双赢局面。苹果开发者营销高级总监艾斯特·黑尔(Esther Hare)受访时说:“以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的生态系统为例,我们要确保里面的应用好用、好玩,能吸引每一种人,所以需要有各种背景的员工来创造。如果你只有某一种人不断创造同样的应用,产品就不会有广度。我们需要每个人的观点来解决不同问题,有越多女性参与越好。”
吴淑仪说虽然目前很多游戏瞄准15至30岁男性,但是如果有更多女性玩游戏,游戏公司的市场可以扩大不少。“女性占人口的一半,从商业角度来看,每个人都爱玩游戏,为什么要忽视女性市场呢?我们应该设计令女生玩得自在的游戏,而女游戏开发者可以做到这一点。”
让女生从小接触科技 不以性别选择兴趣
毫无疑问,科技行业目前存在严重的性别比例问题。到底原因何在?受访者认为最大因素跟孩童从小受到的社会影响有关。
艾斯特说:“在美国,这是一个制度问题,大家总觉得编程或科学较适合男生,艺术较适合女生。”吴淑仪也认同这个看法,她说:“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大家认为男生应该做这事,女生则应该做那事。理论上你可以自由选择,但是长期的社会影响很大,会左右女生想法,例如很少女生会选择报读科技或工程系。”
要减少社会对孩童的影响,专家认为最好从小做起。根据苹果的研究,女童在10岁前对科技事物很有自信,不过10岁以后,她们的信心会开始下降。艾斯特说:“重要的是要尽早让女孩们接触科技,建立起她们的自信,避免她们根据性别选择喜好。这样她们就不会认为这是男生的活动,那是女生的活动,反而会觉得这是一件她们喜欢做的事。”
郑淑媚赞同艾斯特的看法。她认为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性别和工作有偏见,因此父母从小跟孩子有正确对话很重要,应尽量帮助孩子追寻他们的兴趣。
郑淑媚也指出,科技业节奏非常快,很多女性一旦有了小孩,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中途离职。她坦言自己也在努力寻找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我在一个竞争很强的产业带领一支区域队伍,同时又要照顾两个年幼小孩,每天都要有很好的规划。很多时候,照顾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女人身上,所产生的压力导致很多女性离职。”
当前全球许多行业都朝数码化转型,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领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新加坡迈向智慧国,对科技专才的需求将增加,政府也鼓励更多女性投身科技领域。
科技公司可以从招聘更多女性和改善企业文化开始做起。吴淑仪认为,企业应该积极招募女员工,重视女性求职者的申请,确保员工多元化,“公司文化也不应该鼓励性别歧视言语,须确保公司具包容性,不要那么像一个男生俱乐部。”
郑淑媚则说公司领导扮演的导师角色很重要,“领导们可以观察年轻女同事的表现,了解她们面对什么挑战,或在工作上是否有信心危机,然后积极提供辅导或帮助。”
两大科技巨头 积极平衡男女比例
世界两大科技巨头谷歌和苹果积极采取各项行动,改善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谷歌去年在内部推出#ItsUpToMe计划,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有包容性的工作环境,鼓励多元文化,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
谷歌也在2017年推出“Code in the Community”(简称CITC)计划,协助本地贫困家庭儿童掌握基本编码技能,至今已有2300名儿童从中获益。今年1月,谷歌宣布跟资媒局合作,共同出资200万元扩大计划,下来三年为约6700名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编码课程。史蒂芬妮说:“通过CITC,我们希望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电脑科学和电脑运算思维,以后对科技工作产生兴趣。”
苹果自去年1月开始,每三个月举办专门面向女开发者的企业家培训营,让她们学习更多科技知识,至今已有来自16国的130名女性接受培训。同时是Women@Apple执行发起人的艾斯特说:“参加培训营有助于这群女领袖打造更出色的应用,提升她们的信心和知识。她们也能扩大人脉,建立支持网络和筹集风险资金。”
根据苹果的“包容性和多元化报告”,该公司的女性员工比率从30%(2014年)增加到33%(2018年);其中30岁以下的领导中,有45%是女性。谷歌今年发布的“多元化报告”也指出,其女员工比率为32%,过去六年谷歌女领导的比率从20.8%增加至26.7%,是历来最高的增幅。
科技业的女性比率正慢慢地改善,虽然速度缓慢,而且还有很多地方不足,但只要社会和各大科技企业加大力度培养和支持女科技人,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女性撑起科技业的半边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