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的推定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上回我们说过,谋杀罪要成立,一定要证明被告在犯罪时的确有法律上认定的犯罪意图(即主观意识)。最重要的杀人意图当然是“故意”,其次是被告“明知”造成他人死亡的概率极高(十之八九)却仍冒险去做。这种深度的“明知”,几乎与“故意”差不多恶劣。(但如果被告“明知”他的行为“有可能”造成他人死亡而不是“极可能”,这种主观思想就不那么恶劣。有这种心态的杀人,一般来说属于较轻的误杀。)


“故意”是指被告在杀人时是头脑清醒的,有意识地积极组织他的行为去达到一个特殊目标,去完成一件事,即杀人。他也知道他的行为肯定会产生那样的结果。但“明知”或“知道”则指被告当时思维没那么活跃,明了某些事会发生,只不过没有积极组织他的行为去导致那些事的发生。



两方面来评估是否“故意”
被告的这种思想活动,“故意”也好,“明知”也好,是在他的脑海里,人们看不到摸不着,怎么证明呢?以前有一个法律定律,即“某人的行为若客观上会产生一些自然和极可能的后果,我们就可以假设这人是故意要达到这样的后果”。这个定律对被告人是不公平的。我们要被告入罪是要证明被告主观上有“故意”,若被告是弱智,与平常人不一样,其行为若产生某种后果,他主观上也许并不一定是故意要取得这样的结果。这条定律在1967后,逐渐不被法庭采用,因为显得对被告不公平。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