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神怎么办?

要提升孩子的专注度,除了及时肯定孩子的好习惯,也要提前处理好可能干扰孩子注意力的因素。(iStock图片)
要提升孩子的专注度,除了及时肯定孩子的好习惯,也要提前处理好可能干扰孩子注意力的因素。(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缺乏专注力的困扰,特别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控制注意力更难。如何衡量孩子走神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家长又该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度?心理咨询师李莲提出“充分信任孩子,‘慢一步’”这一点。她也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大多数状况,都可以从增进亲子关系入手。

林太太有个7岁的儿子,有一天她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宝宝在上课的时候没有专心听讲,时不时走神,老师还举例说,课室里正上着课,如果门外有人走过,孩子的眼睛就随着那人走,老师说了小朋友一下,他也许就认真听老师说两句,但没过多久心思又飘远了。

林太太接了老师的电话后,“教训”了宝宝几次,要他专心听课,但老师后来还是反映说,小朋友并没有明显改善走神的毛病。林太太因而深感苦恼,不知孩子为什么上课容易走神,更不知道该怎么办?

信息时代控制注意力更难

大多数家长接到有关小朋友的这类电话,心情都不会好,也会感到生气、费解,甚至伤心,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上课不专心?

大多数人认为,专注力是一种宝贵的生活品质,会直接影响小朋友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那么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本来就不稳定?

心理咨询师李莲说:“注意力确实是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不仅孩子,其实连成人,现在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事的,也很困难。也有一些观点说,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是:成人的注意力平均一下也就几分钟,因为我们总是主动或被动地被邮件、电话、信息等打断。”

李莲指出,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盛行的时代,相对来说,控制注意力确实更难了。也有大体的研究表明: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因年龄而不同,而且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例如3至4岁的宝宝,可以专注3至15分钟,5至6岁的小孩可专注5至15分钟;7至10岁的小孩是15至20分钟;10至12岁是25至30分钟;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

如何衡量孩子的注意力?

那孩子偶尔上课、学习时走神是不是属于正常现象?

李莲首先指出,要评断一个孩子注意力好不好,要从注意力的不同维度来衡量。

首先是“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能比较稳定地把注意集中于课堂或者集中于当下在做的事。她说:“如果孩子上课、学习偶尔走神是正常的现象。即便是成人,在工作、学习的时候,也会有觉得累的时候,偶尔需要放空一下。不过,当孩子在听课大部分时间处在走神状态,那就会直接影响听课质量。”

第二是“注意的广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有多大。研究表明,在一秒钟内,一般人可以注意到4至6个相互联系的字母,5至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3至4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几何图形。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广度要比成年人小。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及不断有意识地训练,注意广度会不断得到提高。

三是注意的分配性,李莲说:“‘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动当中。比如孩子能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等。不过,注意力的分配是指,同时做相关联的事,听课和笔记都和当时那门功课相关。或者一边唱歌一边跳那支舞等。但我们不能说一边背单词,一边玩与此无关的玩具的孩子注意分配性好。”

四是“注意的转移性”,注意力转移的速度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例如,在孩子上完英文课后,数学老师来讲解数学的解题思路,如果孩子能迅速地把注意力从原来的英文课中转到解题当中,孩子的注意转移性就不错。

别过度干预宝宝的行为

也有人指出,家长过度干预宝宝的行为,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经常被破坏专注力的孩子,容易走神。是这样的吗?

李莲提醒家长:“当孩子玩玩具、看故事的时候,不要打断孩子。如果觉得玩具拼搭中,有什么想跟孩子交流的,或是故事里有什么道理,想跟孩子分享的,建议等到孩子搭完玩具,看完故事后。而不是孩子一边看故事,家长一边提问,打断了孩子对书本对故事的整体感受,以及破坏了孩子一段完整的沉浸式体验。”

如果孩子真的爱走神,家长们又该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度?

20192511_fukanlifestyle_family_Medium.jpg
李莲建议,当发现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可以在孩子完成这件事后,而不是在孩子做事时,客观具体地反馈。(档案照)

李莲提出“充分信任孩子,‘慢一步’”这一点。她说:“之前看到过一个对孩子的问卷调查,问父母的什么行为是你不喜欢的,其中有一条是:“我刚准备收拾东西,妈妈先说了一句:快去收拾东西;我刚准备去写作业,妈妈先说了:你赶紧去写作业”。特别提到‘慢一步’,给孩子信任多一些,是因为孩子是在一次次自己尝试安排时间,自己尝试挑选衣服,自己尝试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自主性的。自主性,自己对自己的把握,对再小的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

李莲也提议,“用关注孩子注意力之外的事情来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她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大多数状况,都可以从增进亲子关系入手。

李莲说:“好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归属感,孩子的感受才会更良好,由此产生责任感,愿意去做得更好,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无论孩子本身的状态,我们跟孩子的关系,还是我们家庭的氛围,其实是一个系统。让这个系统正向循环起来,里面的人才能更好地正向发展。也是因为孩子越是喜欢信赖父母,亲子关系越紧密,父母的言行、鼓励才会对他越有影响力。”

李莲也建议:“当发现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可以在孩子完成这件事后,而不是在孩子做事时,客观具体地反馈,比如,孩子20分钟一直投入地阅读,当孩子结束阅读时,家长可以说:刚才我看到你一直捧着书,有只小飞虫飞过来,你都没注意。妈妈心里很高兴,也挺佩服你的。可能是受你影响哦,我当时也拿起书来读了。”

李莲说,除了要给孩子的好习惯即时的反馈,帮助孩子继续保持注意力,同时,对于可能会干扰孩子注意力的习惯,也要提前进行处理。她举例说:“孩子写作业时,可以把手机、iPad、玩具什么的,放到另一个房间。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提升不少注意力,因为增加了孩子去关注这个东西的麻烦。可能也就会更关注在眼下做的事情上。”

如果家中孩子的注意力不够,爱走神,记得不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