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家人一起对话死亡

设计宛如煮炒打包盒子的“打包套组”,让死亡与临终话题不再难以启齿。
设计宛如煮炒打包盒子的“打包套组”,让死亡与临终话题不再难以启齿。

字体大小:

南大学生本月发起“死,都要说”(Dying to Talk)运动,拍下四户家庭边吃饭边讨论死亡的过程,希望藉由这些短片,鼓励更多人主动与亲人讨论临终事宜。

这项企划获得洪振茂基金的支持,基金创办人洪子谦希望亲人间能分享想法,不避谈死亡。

你和亲人谈过以下问题吗?

“你对死亡有何感想?”

“如果患上绝症,你会怎么度过生命中的最后半年?”

“你希望大家怎么记得你?”

或许对不少人来说,连自己都没仔细想过的答案,与家人谈更难以启齿。但四名本地大学生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尽早和家人讨论,绝对能促进感情,也能避免留下任何遗憾。于是,他们以此为毕业作品的主题,本月发起“死,都要说”(Dying to Talk)运动。

四名学生是来自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陈晓盈(23岁)、黄俐婷(23岁)、陈稣情(25岁)与杨织亦(24岁)。她们以源自美国的“死亡对话晚餐”(Death Over Dinner)项目为发想,邀请四户家庭一边吃晚餐,一边讨论死亡与临终事宜,并拍下过程,剪成短片。这些短片可在官网看到。

为了让对话顺利展开,她们设计了一个称为“dabao kit”(打包套组)的话题辅助套组,内容包括印有问题的话题卡,以及其他沟通建议。视频中,每户人家以话题卡为契机,敞开心房分享感想,没有彩排或编剧,真实的对话特别动人。

晚餐是美好回忆

20201702_lifestyle_family_1_Medium.jpg
策划小组组员之一杨织亦(中)与家人一起进行“死亡对话晚餐”,左起为姐夫陈伟良、姐姐杨戴亦、父亲杨彦忠与母亲刘季鸾。

学生之一杨织亦和家人一起成为视频主角,她和父母、姐姐与姐夫进行了这场“死亡对话晚餐”,母亲刘季鸾(70岁)在饭桌上谈及自己的癌症病史时真情流露;原本抗拒被拍的一家人,现在格外珍惜那段视频,因为能把如此宝贵的片段储存起来。

杨织亦说:“我们一家人从来不会抗拒谈论临终话题,例如持久授权书(LPA)。但‘死亡对话晚餐’当天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母亲袒露如此脆弱的一面……过去她从医院复诊回来,我们都会关心,但往往是问她医生说了什么,很少问妈妈到底有何感受。”

视频剪辑好后,杨织亦让母亲观看,杨太太情绪相当激动。

杨织亦说:“这顿晚餐让我们一家人比从前更亲近,也更了解彼此。对于被拍,姐姐原本是最迟疑的一个,但她现在也觉得很高兴,因为能为这段美好的回忆留下永久印记。”

11岁也能谈死

20201702_lifestyle_family_2_Medium.jpg
11岁的Daria Sazali与父亲Sazali Abu Othman在“死亡对话晚餐”中分享了各自对于死亡的想法。

参与“死亡对话晚餐”的四户人家共14人,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1岁的Daria Sazali。她和父亲Sazali Abu Othman(45岁)分享了各自对于死亡的想法,Sazali亦道出自己在父亲去世后的感想。

Sazali说:“其实我不害怕谈死,但平时用餐聊天天南地北,比较随性。第一次谈论这么严肃的话题,起初感觉有点别扭。”

他坦言,起初有点犹豫是否要参与拍摄,因为觉得女儿年龄太小,或许不适宜谈论临终事宜。没想到女儿非但没有觉得不妥,而且大方参与,分享了自己关于心爱的猫咪去世的感想,让他相当意外。

Daria说:“这个话题非常深奥,我认为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容易。但经过这一顿晚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

Sazali说,妻子原本也准备参与拍摄,但最后一分钟因为工作而走不开。他认为“打包套组”的话题卡相当理想,接下来应该会和妻子和女儿展开更多类似对话。

他说:“临终事宜的安排一定要事先策划,希望接下来可以有更深入的对谈,让大家更好地加深了解。”

留下爱,而不是债

20201702_lifestyle_family_3_Medium.jpg
四户家庭参与了“死,都要说”的“死亡对话晚餐”,在饭桌上敞开心房。这是其中两户。

“死,都要说”运动获洪振茂基金支持,基金创办人洪子谦强调,关于死亡的对话非常重要,而且大家的想法可能改变,因此一家人或许要一再讨论、分享,让感情不断加强。他说:“离去之前的对话让我们留下爱,而不是债。”

洪振茂基金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管道鼓励更多人畅谈临终事宜,勇于和亲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洪子谦认为任何时候都能谈论这些事情,也不必因为认为孩子年龄太小而刻意回避,或担心会因此引起家人不悦。

他说:“谈论死亡就会死吗?不谈死亡,我们的生命就不会画上句点吗?我们不能逃避死亡,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感情,所以应该通过这些对话,加深我们和家人之间的牵绊,避免留下任何遗憾。”

对他而言,临终事宜的问题都和爱有关,有些人避而不谈,是因为惧怕失去心爱的人。但据他观察,国人已经开始接受这个话题,学生设计的“打包套组”更是开启对话的钥匙。

洪子谦说:“我们太少谈论死亡了。我们不应该只是问家人‘你吃饭了吗?’希望大家可以上网看看‘打包套盒’,然后和家人一起讨论这些话题。”

“打包套盒”的话题卡和其他内容可上活动官网下载:dyingtotalk.net/dabao-kit;看四个“死亡对话晚餐”可上网dyingtotalk.net

“死”究竟怎么说?

如果觉得“死”难以启齿,那要怎么说出口?以下是洪振茂基金创办人洪子谦及“死,都要说”团队的建议:

·以较容易启齿的相关话题为引子,例如和死亡有关的书籍、文章、电影或电视剧场景,最近出席的白事,或是已经过世的亲人。

·交谈时务必仔细聆听其他人说的话。

·鼓励所有人踊跃发言。

·敞开胸怀,保持思想开放,接受其他人的想法,避免批评或判断。

·专注于当下,别急于结束对话。

·最后记得感谢家人的分享。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