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喝彩

空荡荡的百年老店罗敏申。
空荡荡的百年老店罗敏申。

字体大小:

时尚是人类强大适应能力的美学表现。人类每接受一种新常态,时尚必会紧跟着以美感对它加以改造。

空荡、萧瑟。秩序井然,气氛凝重。偶有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身影拖着行李箱从眼前飘过……

这是冠病疫情惶恐中樟宜机场第二搭客大厦的一个8月夜晚。无可抗拒的理由把我裹挟进跨国飞行的稀疏旅客人流。昔日人头攒动的出发大厅空空荡荡,只有零星的值机航班柜台开放。人们冷静而守序地测量体温后,分批进入办理登机/托运手续的柜台区域。

我无法自动通关,而由严裹口罩的官员人工检查证照。进入候机大厅,气氛更加冷清。几乎所有免税商店都大门紧闭,旅客们也都没有闲逛的心情,朝着各自登机门号码的方向疾步前进。

还没到自己的登机门,我就远远看到白花花一大片。原来,绝大多数旅客都已纷纷穿戴上口罩、手套、护目镜、一次性手术服,乃至专业连体防护服。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的架势像极了末世电影的场景。我也连忙穿上最后一刻才购得的简易防护服,忙乱间还扯破了一个角。“气急败坏”的我在脸上多加了一层口罩才觉得稍微安心一些。

坐着等待登机时,我感觉自己像极了俄国作家契诃夫《套中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出门总是穿套鞋打雨伞,戴着墨镜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耳朵里还塞上棉花,以此与世人隔绝。而我,以及其他分散在各个登机门的疫情旅者,同样也在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我们要隔绝的却是看都看不见的病毒。

曾几何时,机场是潮人特别是明星们大秀时尚度的要地。虽然不约而同“服从”诸如墨镜、帽子、T恤、牛仔、休闲鞋、风衣等着装标准(dress code),但却在品牌、款式、颜色等方面争奇斗妍,甚至由此衍生出“机场时尚”的概念。前辣妹现贝嫂维多利亚·贝克汉姆(Victoria Beckham)更曾宣示:机场就是我的T台。

可如今,冷冰冰的白色防护服、淡蓝色手术口罩、白色胶皮手套、透明护目镜等等成了搭飞机的标配,时髦与美感被安全与密实冲击得体无完肤。极少数身着便装只戴口罩的旅客,却成了被孩子喊破新衣秘密的皇帝。

感受日常之美

空荡荡的不仅是机场。日前结束的四大国际时装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实体秀因社交距离限制而观众零落甚至无现场观众,倒逼秀导们在场地选择上各出奇招,设计师的作品更注重型廓,更脚踏实地,但细节却一点都不马虎。

回到新加坡,百年老店罗敏申(Robinsons)突然宣布清盘。短短几天时间,品牌纷纷打包撤离。在一片狼藉空空荡荡的店里逡巡,仿佛嗅到空气中的丝丝悲情。疫情似是压倒这个百货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其实,罗敏申的真正终结者是“个性”。

疫情阻断了旅游。但在被阻断的日子里,同样是超过百年历史的德国旅行箱品牌Rimowa却没有向疫情低头。品牌从去年就开始将产品“日常化”,推出嵌入品牌DNA的太阳镜、手机壳等生活用品。今年的新品则打破行李箱刻板单调的形象,以象征旅途中彼时彼景的色彩为灵感推出彩色系列,希望唤起并锁定人们对旅行的美好记忆,在无法成行的困顿中获取一些安慰。

品牌,可以将鲜明的个性烙印在任何类型的商品上。要想吸引个性消费时代的人们,不仅要转型,更要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个性是传统百货公司的短板,实体百货的不断收敛在在验证了这一点。

当口罩逐渐成为日常的必需品后,人们就开始对口罩的美感和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应变敏捷的设计师纷纷将专长发挥于此。主题口罩、个性口罩、蕾丝口罩、峇迪布口罩等纷纷登场。目前处于测试阶段的运动口罩正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时尚是人类强大适应能力的美学表现。人类每接受一种新常态,时尚必会紧跟着以美感对它加以改造。

疫情之下,生活如常。无论这“常”是新是旧。同事说:现在,我学会了对日常感恩,而这在以前是不会加以思索的。

敬畏日常,认真生活,努力前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发现、不断创作日常中的美。难道我们不应为这样的我们喝彩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