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档创新式拉面 坚持全手工

字体大小:

从面条到汤底,从叉烧到云吞馅、云吞皮,每碗“兄弟拉面”,都由兄弟档蔡维立和蔡维胜亲手制作,每一口都是诚意和心思,让人联想起日本匠人精神。主修机械电子学的两个男生,为什么会对拉面产生兴趣?他们对拉面有何坚持?

走进丹戎巴葛凯联大厦(International Plaza)的Brothers Ramen拉面店,马上被一角的“面条制作房”吸引。只能容纳一两个人的小隔间,有台专门制作面条的机器,店内所有拉面都在这里制作。

Brothers Ramen创办人之一蔡维立(34岁)说:“面条要多细,口感要如何,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所以我们从零做起,学习怎么自制面条。”

根据他和弟弟兼合伙人蔡维胜(31岁)的观察,本地食客吃面比日本人慢,所以面条泡在汤中时间较长。如果要保持嚼劲,面条必须更“耐煮”。

兄弟俩没制面经验,一切从零做起。他们试用日本和本地多种面粉,反复实验后决定混合两种本地面粉,才做出让他们满意的面条。

说起来轻描淡写,但过程并不简单。蔡维立说:“我们一直做,一直丢,这边‘撞’,那边‘撞’,跌跌撞撞之间,起初用的意大利制面机甚至被我们弄坏。后来我们特别订购来自日本专门制作拉面的机器,还上了培训课,最终研发出自家面条。”

面条之外,拉面其他关键元素如汤底,以及配料如叉烧、云吞,同样由兄弟俩亲手制作。比起选购现成品,手工制作费时费心也费钱,但唯有如此,才能掌控产品素质。为了准备汤底、云吞皮、云吞馅、叉烧和面条等,他们每天早上7时抵达店面,午餐时间后有时间小休,接着就忙到晚上近9时。

蔡维立说:“手工制作真的需要一番心血,所以不容易找到,只希望顾客吃了喜欢。我们会坚持继续手工制作,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28032018.zbfk_.e_Small.jpg
蔡维立和蔡维胜到日本旅行时,每天吃上三四碗拉面。(受访者提供)

第一碗拉面:难吃?

蔡维立和蔡维胜同样毕业自南洋理工学院机械电子学系,但他们坦言对设计更有兴趣,无奈成绩不够理想,机械电子学其实是后备选择。

蔡维立说:“我们喜欢美术,而料理就像美术一样,可以发挥创意,拼凑不同元素。”

兄弟俩最初开始烹饪,是为了减重和吃得更健康。开始煮拉面,则是因为被拉面的美味和诸多变化吸引。不过,他们第一次做的拉面,朋友吃了都说难吃。

蔡维立说:“我们不断尝试,加以改良,除了自己看书和上网找资料,也到日本试吃。拉面怎么吃都吃不完,也吃不腻。”

28032018.zbfk_.f_Small.jpg
Brothers Ramen每碗拉面各个成分都由兄弟俩亲手制作。

2011年3月,他们开始在丹戎巴葛坊迪记咖啡店售卖拉面,用近四年时间打下基础;2015年3月,他们在凯联大厦重新出击,现在顾客群中有近七成是常客,而且每周光顾至少一两次。店内拉面售价$12.90起,口味包括鸡肉拉面、叉烧拉面,以及较少见的三层肉拉面和鲷鱼拉面。

即便生意上了轨道,兄弟俩还是不停研发并推出新口味,例如汤底就从纯粹的猪骨汤改用猪、鸡、鱼和蔬菜熬煮的高汤,现在又改成只用鱼、鸡和蔬菜三种食材。

此外,他们会到日本各地试吃各式拉面,每天吃三四次也不觉腻。蔡维胜说:“拉面种类好多,每种拉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日本拉面界也不断创新,现在除了传统的豚骨拉面,还流行起鸭肉、鱼肉和蛤蜊等。新加坡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拉面,所以我们希望制作出具本地特色的拉面。”

拒绝特许经营

目标如此清晰,再辛苦都能坚守岗位。为了研发专属于本地的美味拉面,蔡维立和蔡维胜不停实验,屡试屡败也在所不惜。

兄弟俩的坚持和心思除了赢得顾客欢心,也吸引了投资者。早前有人主动提议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设Brothers Ramen分店。特许经营可说是开拓市场和增加收入的捷径,但蔡维立和蔡维胜都不为所动。

蔡维立说:“我们希望顾客吃到我们亲自烹煮的拉面,如果是特许经营的Brothers Ramen,我们就不能像现在一样服务顾客。”

纯粹为顾客着想,单纯要做出更难忘的美味,比起扩充业务,这似乎是更小的志向,却也是更伟大,或许也更美好的梦想。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