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艺独特性之争 (下)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马华文艺独特性与侨民文艺的论争,在周容与沙平的相互对抗后越演越烈。铁戈也加入论争,强调“马华社会不是等于中国的或其他的社会”。因此,马华文艺无论在内容或者形式都大有进展。虽然“独特性”阵营有周荣、赵戎、苗秀等大力推展,但“侨民文艺”这里除了沙平,也有李玄和洪丝丝、汪金丁等人助阵。其中,汪金丁的《开窗子,透空气》与沙平的想法近似,认为如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准的写作,“就不能在内容上划出独特性”。


在论争越演越烈之时,远在香港的郭沫若也加入战局。他应香港编辑司马文森的邀请,发表对“马华文艺独特性”的看法。他直言个人对马华文艺的认同,并说:“我是赞成‘马华化’的,意指赞成马来亚的华侨青年创造‘土生文艺’。”郭沫若继续指出“马华化”是“绝对正确的路线”,并说明从事实层面而言,“马来亚的中国人实际上是成为了另一个国家的主人。”


然而,几天后,在与夏衍的沟通后,郭沫若又写了一篇文章《申述“马华化”问题的意见》。此时的立场有所摆动,提到马华作家要求矫正“侨民文学的倾向”是一种“偏向”,并引述一些例子,如“反殖民地政策”“南京选举丑剧”“殖民地反动政策下的痛苦人民”或是“北京人民大翻身”,强调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新马的政治社会事件都应有所关怀,都应该有所“表现”。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