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可以规划生日、度假和结婚,可是,往往到了“要走”的时候,却把这个重大的选择交给毫无头绪的至亲或医疗团队。慈怀疗护由一组多学科护理团队组成,他们在帮助重病患者“走得自在”方面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活得精彩也要走得自在,本地慈怀疗护助你与病重亲属话别离。
生命尾声,不应是黑暗的。如陪着癌末外婆走过最后9个月的郭美云(39岁)所说:“慈怀疗护让我有时间陪外婆走过最后的路,有时间跟她说bye bye,拍下多张珍贵的照片和影像,外婆是带着微笑走的。”
郭美云陪伴外婆的故事,集结成画册《我的酷阿嬷》,此画册将在本周末的新加坡慈怀理事会和西南社区发展理事会联手主办的“活得精彩,走得自在”之心系看护社区活动在西南上推出。
对慈怀疗护的误解
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顾问医生周雪莲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她在英国念医科时首次接触慈怀疗护,深深感觉到这个医疗领域的意义。她说:“对我而言,医药治疗应该具备慈怀疗护所包含的精神,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我们以‘全人照顾’的理念给予病患帮助,而不是把重点单单放在医治病人所得的病。”
在慈怀疗护七年期间,周医生看到本地人对慈怀疗护的意识逐年提高,有较多的家庭和病人会寻求慈怀疗护的援助。但,还是有人误解慈怀疗护,以为它就是“未医先判”,医护人员只是“袖手旁观”,等同于“放弃”“等死”“消极”等负面的评价。
因此,周医生希望通过多个教育管道,提高人们对慈怀疗护的意识,让他们清楚认识慈怀疗护如何利益病人与亲属。”
新加坡慈怀理事会多年来积极通过不同的媒体、机构及与社区合作,提高公众对慈怀疗护的认识。
周医生也提到,随着本地年长者人数的增加,他们在晚年面对的健康问题也相对增加:“我们要在哪里和如何度过余生?慈怀疗护在这方面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涉及多学科的护理团队
慈怀疗护由一组多学科疗护团队组成,包括医生、护士、社工、治疗师、辅导员和受过训练的义工。
虽然难免会有体力和心理上的挑战,但,周医生说,看到团队与病人和亲属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情感,看到病人在亲属的陪伴下,无怨无悔地走完这最后的人生路,对付出努力的团队来说是最大的回报。
她强调:“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只有一次走得自在的机会。我们可以规划生日、度假和结婚,可是,往往到了‘要走’的时候,我们却把这个重大的选择交给毫无头绪的至亲或医疗团队,对他们无疑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因此,周医生认为,“走得自在”应是多个层面的,包括生理、心理和心灵,让家属有时间好好为患有重疾的至亲在最后岁月画下无怨的句点,而这是需要时间规划的。
新加坡的慈怀疗护模式包括居家、日间、住院及咨询服务,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决定。更多详情可以浏览新加坡慈怀理事会网站https://singaporehospice.org.sg/services/
“活得精彩,走得自在”心系看护社区活动在西南:
日期:5月11日和12日(星期六和星期日)
地点:西城购物商场(Westgate)一楼大厅。
时间:早上10时到下午5时。
开幕礼主宾:律政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唐振辉。
典礼主持人:西南区市长刘燕玲。
公众可以到场了解慈怀疗护服务,并与专业医疗人员沟通交流,了解看护者社区资源、慈怀疗护及预先护理计划。现场也有免费讲座和现场表演。节目详情可浏览https://singaporehospice.org.sg/或致电65382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