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教会我的事》:从前线到幕后

冠病肆虐,本地医疗人员为客工采鼻咽拭子样本。(法新社)
冠病肆虐,本地医疗人员为客工采鼻咽拭子样本。(法新社)

字体大小:

17年前在沙斯前线抗疫的勇士,如今不少换了岗位,但依旧为医疗服务付出心血。本版本周推出《抗疫教会我的事》系列,访问沙斯时期的医护人员,分享故事,温故知新。首期两名受访者在沙斯时期都是新上任的护士,经验尚浅却毫不畏惧;现在,她们在南洋理工学院护理与社会科学学院栽培新一代护士,继续为本地医疗界做出贡献。

南洋理工学院护理与社会科学学院两名副经理黄甜甜与梁丽玲,17年前都是刚从南洋理工学院毕业的护士,刚就职就碰上沙斯。

黄甜甜当时在中央医院照顾耳鼻喉科病人,其中不少是刚动完手术的患者。为了保护自己和病人减少感染风险,她进入病房时须穿动力空气滤净式呼吸防护具(简称PAPR),压力也比平时更大。

她举例:“其中一项工作是为插了呼吸管的患者抽痰,因为感染风险高,所以速度一定要快。沙斯期间,我们必须比平时更警惕,一定要意识到每一个举动都可能有严重后果。”

zb_0505_cj_doc7ad9zo9xm6ub314l582_01172137_chewsl_Small.jpg
黄甜甜:发生危机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埋怨。(受访者提供)

疫情不断改变无暇害怕

尽管有染病危险,黄甜甜当时并不恐惧。她解释:日常例行职务多而繁杂,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且疫情局势不断改变,根本无暇感觉害怕。不过,当她和同事听闻中央医院血管外科顾问医生赵光灏因为感染沙斯而去世时,大家都非常震惊,也真切感受到病毒的杀伤力。遗憾的是,医疗人员当时备受歧视,在医院电召德士根本召不到,她往往得走出医院范围才能搭到德士。

回到家,她不但第一时间用热水洗衣服,还和家人保持距离。她与父母同住,父亲的心脏有问题,母亲患有高血压和哮喘病,两人都是高风险群,所以更要加倍小心。

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不是当时有多辛苦,而是医疗人员团结一致,护士和医生为了抗疫合作无间的团体精神。护士们还会在每天分配住院者的药物时,也分配维他命丸给其他护士,并提醒大家服用。

有了沙斯时期的医疗经验,让黄甜甜深刻体会:发生危机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埋怨,无论如何都要咬紧牙根,昂首面对。她说:“单靠乐观的态度不能成功,但正面思考非常重要,因为有助推动自己。”

护士使命下有回返前线冲动

2019冠状病毒疾病在本地传播后,黄甜甜坦言自己有返回前线的冲动。她说:“是身为护士的使命吧,很希望自己可以在医院参与抗疫工作。”

当然,她亦明白:虽然不在医疗前线,但现在的岗位亦是她可以好好贡献的地方。除了教导学生,她亦负责“关怀电话”:联络所有接获居家通知(SHN)或须放缺席假(LOA)的学生,确保他们身心健康,鼓励他们。

黄甜甜说:“有些其实是新生,去年才考完O水准,原本要在4月开学。视讯通话可说是与学生建立感情的另一种方式。”

她指出,护理系学生第一学年就必须修的学科如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以及安全防护,这些理论课在学生看来可能枯燥乏味,但其实非常重要,疫情之中尤是。她说:“希望学生可以理解,理论和实践一样重要,他们必须做足准备,日后才能帮助患者。”

zb_0505_cj_doc7ad9yyjhaj61fxd7n582_01172206_chewsl_Small.jpg
梁丽玲:抗疫须要大家一起努力。(受访者提供)

准毕业生想早日投入服务

2003年毕业的梁丽玲,则是被国大医院要求提早几个月投入服务。她被安排到脑神经科病房,虽然没有参与沙斯患者的护理工作,但她很高兴自己可以帮忙分担其他同事的工作。

她说:“沙斯疫情充满变数,当时每天都真实感觉到学校教的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重要。”

让她感动的是,南洋理工学院学生对于护士工作满怀热情,现在有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甚至主动提出想早点投入服务,以便站在冠病抗疫前线,丝毫没畏惧。

比较17年前和现在的疫情,梁丽玲认为我国累积了沙斯时期的经验,尽管现在染病人数倍增,但医疗团队都做好准备。不单是医疗人员,她认为举国上下其实都站在前线,“抗疫须要大家一起努力,每个人都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尽量不要外出。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一定可以跨过这个难关。”

经过沙斯一疫,黄甜甜认为国人的卫生水平有所提高,民众亦更清楚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每个人肩负的社会责任。即便没有全球大流行病,也必须注意卫生和安全,例如孩子生病了就不该出门。

她说:“因为冠病,相信大家会更注意手部卫生,卫生意识也更进一步。战胜冠病之后,个人卫生始终会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防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