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还是别低估皮肤癌

爱护肤的女性,可要留意皮肤有没出现异常的斑点、肿块或突出物。(iStock图片)
爱护肤的女性,可要留意皮肤有没出现异常的斑点、肿块或突出物。(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一名华族年长病人上门来求诊,身体出现的状况原本与皮肤扯不上任何关系。但是看诊过程中我发现她的鼻子上出现色素性病变(pigmented lesion),经问起,她才说自己早在一两年前已经发现这颗“痣”,最近开始出现轻微抓到就出血的现象。因为并不觉得痛,也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她不以为意。她一听我说这有可能是皮肤癌,着实吓坏了。活体组织检验证实了我的疑虑,她也随即接受了一切必要的治疗。

人们往往误以为只有白种人才会患上皮肤癌,但其实本地人也无法幸免,皮肤癌甚至是新加坡十大常见癌症之一。新加坡癌症注册局2015年发表的报告书显示,自2011年至2015年间,皮肤癌是男性第六大常见癌症,女性第七大常见癌症。

非黑素瘤皮肤癌与黑色素瘤皮肤癌

紫外线辐射依旧是皮肤癌最主要也最可变更的风险因素。这可能包括累积性受紫外光曝晒,或是三番四次突然受高度密集的紫外光晒伤。紫外线辐射会导致皮肤DNA受损,进而引发皮肤癌。这也是为什么皮肤癌多发生在易于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如鼻子、双眼周边、额头,以及外露的手臂。国大医院自2016年至2018年间进行“莫氏显微图像手术”(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的所有皮肤癌病例当中,约45%属于鼻子部位的皮肤癌。其他风险因素包括皮肤白皙,有过皮肤癌病史,或曾接受过免疫抑制 (immuno-suppression)或放射治疗。

皮肤癌一般上可分为“非黑素瘤皮肤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s,简称 NMSC)和“黑色素瘤皮肤癌”。前者由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和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构成;后者则较可能致命,风险因素包括家族病史以及身上痣多或痣呈异状。值得庆幸的是,本地的皮肤癌病例较为普遍的是“非黑素瘤皮肤癌”。

要避免患上皮肤癌,非得做好防晒不可。寻找阴凉处,穿上防护性长袖衬衫和长裤或戴上遮阳帽,避免受到正午阳光直射。防晒霜是防晒必备工具;美国皮肤病学会就推荐“广谱”(broad spectrum)的防晒霜,可以同时防止长波紫外线UVA 和中波紫外线UVB穿透皮肤。防晒霜的防晒功能应该至少达SPF 30或更高。要有效使用防晒霜,应该在直接接触阳光至少15分钟之前就涂抹防晒霜。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霜,请向医生咨询专业意见。

皮肤癌的外在显现状态各有不同。如果皮肤上出现异常的斑点、肿块或突出物,就得小心了。皮肤癌有些时候没有明显症状,有些时候则会感觉疼痛、痕痒、出血,甚至出现难以愈合的伤口。如果身体的某个单一部位出现对治疗毫无反应的红疹,或者一颗变形变色的痣,那也很可能是皮肤癌。

新加坡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是“基底细胞癌”。这种类型的皮肤癌发生在亚洲人身上,大多会形成色素性病变。由于这类型皮肤癌可能长时间不痛不痒地存在,患者一般上不容易察觉,或者不以为意,只有在它逐渐变大或开始溃烂出血时才求医。鳞状细胞癌是第二大常见皮肤癌,则是增长迅速,在皮上形成粗硬结节或硬块,会感觉疼痛,也会溃烂或出血,或者形成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这类型皮肤癌要比基底细胞癌严重得多。

至于黑色素瘤皮肤癌,往往先是由痣开始变形,例如,变得不对称,边线参差不齐,呈现多种不同颜色,面积扩大至超越6毫米;或新冒出的痣开始感觉疼痛、痕痒、出血,变厚,形状不规则。这类癌性痣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手掌脚掌。

医生遇上皮肤癌疑似病例,会先安排病人接受皮肤活体组织检验以确诊,再根据检验结果做进一步检查。

interviewee_Small.jpg
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顾问医生何祖儿。(受访者提供)

多数皮肤癌治愈率高

值得庆幸的是,只要及早确诊,大多数皮肤癌治愈的机会都很高。多数病例通过手术切除癌肿瘤同时清除病变边缘组织,即可治愈皮肤癌。不过,不同类型的皮肤癌也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治疗法,包括选择性抗炎胞质激素抑制剂(topical immunomodulators)、液氮、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放射疗法等等。 “莫氏显微图像手术”则是切除肿瘤同时保留健康组织,以降低癌症复发率,一般用于治疗出现在高风险区如头部和颈部的“非黑素瘤皮肤癌”。

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患上皮肤癌,最好的做法就是尽快找医生或皮肤专科医生求诊。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顾问医生,林琬绯/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