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可通过空气或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包括唾液、口水、痰等。两岁或以下的孩童与年长者属于最高风险群,注射肺炎球菌疫苗是主要的防范措施之一。
肺炎(pneumonia)是国人第五大住院治疗的原因,卫生部资料显示,2018年就有多达1万9580名病患因为肺炎而住院。2019年4289人因肺炎而过世,促使肺炎成为仅次于癌症之后的第二大常见死因。
吉丰家庭诊所家庭医生郭紫韵解释,肺炎是指肺部感染,这影响肺部中的微小气囊,也就是肺泡。Rophi Clinic传染病专科高级顾问医生林丽明进一步解释,当病人患上肺炎,肺部小气囊会因为发炎而充满脓液和液体,既阻碍从肺部到血液的氧气传输,也阻碍氧气输送到身体其他器官。
两名医生指出,肺部发炎的常见症状包括无痰或带有黄色痰、绿色痰的咳嗽,也可能会发烧、发冷、冒汗,出现呼吸急促或困难,以及心跳加快等症状。
肺炎可通过空气传播或人传人
郭紫韵医生说,肺炎链球菌是导致肺炎的主要原因,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160万人死于肺炎球菌感染。她提醒,肺炎具有传染性。它可通过空气或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包括透过唾液或呼吸道的黏液如口水、痰等传染给他人。
林丽明医生也说,肺炎一般是因为细菌感染所引起,有时也可能是由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所引起。肺炎可影响任何人,但2岁或以下的孩童与65岁或以上的乐龄属于最高风险群。
除了幼童与乐龄外,郭紫韵医生建议慢性病患者、烟客或酗酒者、免疫系统弱者如接受癌症治疗的病人、爱之病患者等,以及近期患有流行性感冒的人注射肺炎疫苗。
两名医生提醒,如果没有适当治疗,可能会导致血液感染、肺部脓肿、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状况。若肺炎球菌进入血液和脑部,也可导致脑膜炎、关节感染、急性中耳炎及骨髓炎。
疫苗注射是主要防范措施
林丽明医生说,肺炎十分普遍,也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注射肺炎球菌疫苗是主要的防范措施之一。这主要可分为两类:PCV13(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PPSV23(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CV13可抵抗13种最常见的肺炎球菌,而PPSV23则可抵抗23种肺炎球菌。
值得注意的是,在PPSV23之前注射PCV13疫苗,与单独注射PPSV23相比,可为有严重肺炎球菌性肺炎风险的特定患者提供更广泛的保护。此外,注射肺炎球菌疫苗还能防止肺炎链球菌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如脑膜炎和菌血症在各个年龄层传播。
郭紫韵医生补充,如果小孩注射肺炎疫苗,也会降低家中年长者感染肺炎的概率。此外,由于抗生素产生的抗药性越来越普遍,医生得用更强的抗生素来治疗肺炎。换言之,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有可能更多。预防胜于治疗,因此鼓励有需要的民众注射疫苗。
林丽明医生建议,所有婴孩可在和5个月大和3岁时注射两剂PCV13疫苗,前者12个月大时再注射一次加强剂(booster)疫苗。那些错过疫苗注射时期的婴孩则应在59个月大(约5岁)之前补打疫苗。建议参考新加坡国家儿童免疫接种时间表,在有需要时咨询孩童医生的额外意见。
至于65岁或以上的年长者,可分别注射PCV13和PPSV23疫苗。除此,免疫功能低下者在注射疫苗前可咨询医生了解适宜的疫苗种类以及建议剂量。这也包括18岁或以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肺部、心脏、肾脏或肝脏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和有其他身体状况的人,如接受耳蜗植入,或有脑脊液漏、脾脏功能异常等的病人。
林医生也说,疫苗如同任何药物一样也会有副作用,但肺炎球菌疫苗的最常见副作用往往轻微,一般只持续一到两天。两名受访医生指出,这些副作用包括发烧,手臂因为注射而肿胀、酸痛或是出现红斑,也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或头痛、昏昏欲睡,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等,只有很罕见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过敏现象如眼睛肿胀等。
防备肺炎的其他措施
郭紫韵医生提醒,若打针的位置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可在打针部位冰敷。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哮喘、皮疹或荨麻疹等状况,则应当求医治疗。
两名医生也指出,预防肺炎的其他措施可包括:
- 注射流感疫苗
这对肺炎高风险群体来说特重要,因为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流感疫苗每年都变化,注射疫苗最佳时间通常是北半球的10月和南半球的5月。
- 勤洗手
肺炎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开,多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是避免生病和向他人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 保持生活健康与注意卫生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作息非常重要。这包括健康的饮食选择、运动和维持健康体重,保持良好的免疫系统。
抽烟者宜戒烟,因为抽烟可削弱人体对抗肺炎的抵抗力,造成肺部损害。
此外,民众也应要有正确的卫生习惯,如保持居家清洁,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须戴口罩以防传染给别人,包括咳嗽或打喷嚏时应捂住口鼻,立即扔掉用过的纸巾并洗手。若身边无纸巾,可对着肘部内侧的袖子打喷嚏或咳嗽,防止唾液和分泌物散播,同时又保持双手清洁。
注射肺炎球菌疫苗还能防止肺炎链球菌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如脑膜炎和菌血症在各个年龄层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