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系列1:同样的伤 不同样的痛?

切除膝盖后侧的肿瘤后,李凌欣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物理治疗师吴峻毅的督导下循序渐进,完成复健疗程。
切除膝盖后侧的肿瘤后,李凌欣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物理治疗师吴峻毅的督导下循序渐进,完成复健疗程。

字体大小:

疼痛只是一种感觉吗?不同人承受一样的伤害,为何疼痛程度却有异?疼痛是否一定有迹可循?本周开始推出“疼痛系列”,一连三期从物理治疗的角度,理解不同类型的疼痛以及摆脱不同疼痛的最佳对策。

20多岁的李凌欣今年4月动了生平的第一个手术,切除了长在膝盖后侧的良性肿瘤。肿瘤的位置在神经周围,因此她在术后感觉脚趾麻痹,膝盖后部亦有疼痛。此外,她的膝盖活动范围、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也受影响。

术前,李凌欣经常跑步和练习瑜伽,每个月打一两次壁球;她的复健目标是在半年内重返壁球场。

负责为李凌欣复健治疗的新加坡中央医院物理治疗师吴峻毅解释,膝盖后部的疼痛属于“伤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由膝盖后部组织损伤引起;脚趾麻痹则是部分神经受伤,可归类为神经病变性(neuropathic)疼痛。

伤害性疼痛(又称感觉接受性疼痛)指的是身体组织受伤后或面对受伤风险时引起的疼痛,例如割伤手指或扭伤脚踝时感觉到的疼痛。我们的皮肤、肌肉和血管壁上分布大量的痛觉感受器(nociceptors),这是游离神经末梢,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器,任何刺激对身体组织产生伤害或可能产生伤害时,就可能引起痛觉。

吴峻毅说:“痛觉感受器受刺激后,不一定让人体验到疼痛的感觉。其中涉及例如(引起刺激的)事发过程,以及大脑有多‘重视’受伤的风险。”

神经病变性疼痛指的则是神经系统受损所引起的疼痛,例如带状疱疹(俗称“生蛇”)、坐骨神经痛(sciatica)、颈神经根病变(cervical radiculopathy)、腰椎神经根压迫、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和糖尿病周边神经病变。

吴峻毅说:“神经病变性疼痛必须及早诊治,才能降低疼痛长久持续的风险。药物在这一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治疗急性疼痛时。治疗神经病变性疼痛的药物不同于伤害性疼痛的药物,但患者也有可能同时出现两种疼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服用止痛药或非类固醇抗发炎药。”

此外还有第三种疼痛。“神经系统开始重建(rewire)后,可能会出现所谓的nociplastic(侵害可塑性)疼痛,意指在没有证据显示,身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受损或受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本身就是疾病。”

生活层面影响“疼痛体验”

根据国际疼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简称IASP)的定义,疼痛是“一种感觉及情绪上的不适经验,可能与真实或潜在的组织伤害相关。”吴峻毅说,从这个定义来看,疼痛未必意味着身体已经受伤。换言之,我们的身体组织可能受了伤害并让我们感觉疼痛,可能受了极大伤害却没有疼痛,也可能有极度疼痛但伤害微乎其微。

“这个定义也告诉我们,疼痛不单单受体内组织状况影响,也可能被生活其他层面影响。例如我们的情绪,对于疼痛的认知以及社交因素等,都会影响我们的‘疼痛体验’。这就是疼痛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意即生活各方面都会直接影响你感受到的疼痛幅度。”

zb_1215_cj_doc7d65a8pths33zzivc6w_13224130_chewsl_Small.jpg
物理治疗师吴峻毅

吴峻毅解释,受伤(例如扭伤脚踝)后引发疼痛的过程:神经系统会把大量讯号传输到大脑,迫使大脑注意到伤势。不过,神经只能告诉大脑“出事了”;负责解读情况,让你知道痛的是大脑,而不是受了伤的脚踝。大脑在解读情况时,会考虑到的因素包括当下的环境和情况、文化背景、个人信仰,以及过去是否曾扭伤脚踝等,最后才得出结论,让你“知道”脚踝是否疼痛。这个过程非常快,因此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大脑正在解读情况。

吴峻毅说:“每个疼痛经验都是大脑的‘产物’,即便两个人承受了同样的伤害,疼痛的经验也可能截然不同。”

物理治疗有助患者康复

身体承受急性损伤之后,物理治疗师能在康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理解患者的情况,也能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制定复健计划。

例如李凌欣在手术后定期接受物理治疗,康复初期的治疗较频繁,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每次约35至45分钟,康复上轨道后,则改为每个月一次或每六周一次。

在吴峻毅的督导下,李凌欣逐渐加强了小腿肌肉,膝盖恢复了过往的活动能力,步行方式也恢复正常,膝盖和脚趾的疼痛和麻痹亦终于舒缓。接着,吴峻毅安排她练习跑步、跳跃和单脚跳,以便达到重新回到壁球球场的目标。现在,李凌欣已可以在没有疼痛或麻痹的状态,享受每周的壁球练习。

李凌欣认为自己相当幸运,因为复健的起步正好在病毒阻断措施开始实行后。“很多事情都暂停或放慢,我也得以放慢生活节奏,凡事一步一步来。我一直提醒自己,每个人的康复时间线都不一样,我应该接受自己的限度,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让身体和脚好好康复。”

回忆复健过程,李凌欣说一切相当顺利,自己在身心方面都已经康复。吴峻毅在她第一次复健时,告诉她复健的目标就是回到壁球球场,“那对我而言有很大的鼓励作用。有了这个让我努力的目标,就算处于低潮或面对挑战时,也能找到动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