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 怨与报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相信没几个人预先料到,今年暑假档期竟由丧尸担起卖座大旗,而且不是西人的黑白丧尸,而是黄种人,亚洲人,并把场景限制在列车之内;一群群的恐怖丧尸在大银幕上狂嚎追逐,正值捉精灵游戏狂热在现实街头尚未退潮,难免特别令人看得心惊胆跳。


但终究是韩国人,丧尸片拍得似温情片,从起始到结尾皆以淡淡的哀伤打底,不似洋丧尸类型电影的就只是一味冲撞与逃亡。这样说或许不太公道。洋丧尸戏,无论是电影或影集,皆亦有情义叙述,可是因为是白人形象,“文化因子”是基督教的原罪文明,情义的感染力便比不上向来强调恩、怨、报的亚洲世界,至少看在亚洲观众眼里,后者有一份额外的亲。


此之所以当好莱坞改编亚洲电影,无论是日本的《贞子》或韩国的“Bad boys”以至香港的《无间道》,不管用了什么大明星大卡士,拍出来的感觉总似走了样的奶茶,明明亦有奶有茶,却总味道不像。那是因为欠缺了怨、仇、报的文化基因,编的演的拍的都缺了最核心的神韵。洋观众看不出来,亚洲观众却一看即知那不是自己的东西,有很大的距离,等于洋人只要是云吞面便吃得津津有味,香港人则一吃即能区辨不同店铺的口感细节。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