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译师时代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译师”曾专指翻译佛经的僧侣。唐太宗《题焚经台》诗中云:“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说的就是大唐玄奘和尚西渡取经、译经之事。成就卓然如唐玄奘者,可谓“大译师”。


佛经仿佛一朵绝美的人类智慧之花,但人类文明的成果并不止于此。除了译经者,那些破译远古不再流传的死文字,并历经百年考验,成果依然的人,应也当得起“大译师”这一称呼。


譬如,法国的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1790—1832),自小就有语言天赋,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古印度梵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古叙利亚语、波斯语和汉语等。1799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在埃及海湾城市罗塞塔(Rosetta)发现了一块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的刻石,上面刻有希腊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商博良从1822至182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成功地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顺利地翻译了全文,并编制了埃及文字和希腊字母对照表,使后人得以解读大量的古埃及文献。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