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遍地的背后

字体大小:

想起你

香港的书店倒了一家又一家,但在内地,尽管不断有人喊出“实体书店走向灭亡”的哀号,但在各大城市的商场里,却出现了一家又一家的连锁书店,并且业绩不弱,一年有两三千万的卖书营业额是等闲之事。

为什么如此?

关键理由是有所谓“政策支持”。在内地城市的行政规划流程里,一般有“五年指标”之类的设置要求,而其中一项指标是“文化政绩”,主事者必须在某个期限内达成某些文化项目,若没法达成,便是失职,有没有惩罚是一回事,至少在记录上,不太好看。

城市的“文化政绩”,项目繁多,从举办讲座到出版书册,以至写作比赛和演讲辩论,皆属此列,但最具“可见度者”当然是硬件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只要舍得花钱,能否催生文化成效是后话,最要紧的是能在三四年间令各区各处矗立多幢巨无霸般的建筑物,美其名为“文化地标”,即可令交到上级手里的工作报告变得漂漂亮亮。

而书店,正是“政绩”之一,把一句“本市于三年之间增加了50%书店”写在工作报告里,多么骄人呀。所以许多城市的一把手都不吝啬“给个政策”,发放行政命令,要求发展商在规划商场和楼盘时,必须拨出若干空间和资源作“文化推广”之用,否则,便不批地。发展商审时度势,自必照办,急急找来连锁书店合作,长租期,抵租金,要求他们把分店开设在商场内。书店集团见有利可图,不可能拒绝,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遂令“一商场一书店”的文化“盛”景到处现身。

有些楼盘社区并无书店,但设有“文艺中心”,拨出经费找来文青承办,定期举办讲座和展览之类活动,亦是另一种文化政绩,可让发展商向官员交差,内容好坏不会有人来检查,最重要的是有场次和出席率的统计数字,数字管理,数字为王,其余免谈。

喔,抱歉,不是所有其余都免谈。内容终究是要管的。无论是卖书或演讲,人选和书种当然得“符合规定”,并且愈趋严格,安全系数不到百分百的人和书,绝无机会冒险闯关。有时候,甚至连整家书店都会被连根拔起。某台资书店不是已在苏州登陆吗?另一分店,明明讲好将在上海开张,但,不必了,基于“众所周知”的理由,上海店将不予放行,或者说是只能“长期准备”,不知道到了何年何月才可正式营业。

书店遍地,却都是鸟笼书店,是否“有好过冇”,由你自行判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