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基:鸡汤文化

不是因为鸡年才爱鸡汤,中国的“鸡文”, 从小学生到著名学者,线上到线下,可说无鸡不欢。(网络照)
不是因为鸡年才爱鸡汤,中国的“鸡文”, 从小学生到著名学者,线上到线下,可说无鸡不欢。(网络照)

字体大小:

和《读者文摘》一样,优质的“鸡文”,十全大补,文章不走虚构、想象之路,是真人真事的纸上世界和传真。

喜欢阅读的受众,在接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类时,通常会不约而同地发现:“美国的鸡汤”和“美国的鸡肉”如何的深入民心和笔底,影响当下中国的食物选择和文风趋向。

不同的是:《鸡汤》(Chicken soup)是一系列美国的励志书。鸡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肯德基家乡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小文只谈“鸡汤”,美国“鸡汤”比新加坡鸡精还厉害!

厉害在哪里?有人说,“鸡汤文化”在中国流行30多年,尤其近十多年来网络文化大兴,博客、聊天室、噗浪、推特、面簿等社群网站,线上的“鸡汤店”,开的比线下的鸡排店还雨后春笋,红火一片,甚至令人有不看都不行的感觉。

借用网力背书,中国的“鸡汤疯”,开始于80年代,可以理解的是,当时中国刚刚经过“要革不要命的”的政治黑潮,学校社会个人,普遍思想思维真空。导致美式的鸡汤乘虚而入,暖和身心脑波成热门。

时代所需,当年一些有心人引进了“鸡式”一些精悍的碎片化短文,供大家欣赏阅读、增广见闻,也为世界开窗,出处就是美国的鸡汤文选。而过去我们还不是依靠《读者文摘》了解世界,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中文本的鸡汤文集,改名《心灵鸡汤》现身,是由台湾地区启笔开译小红,过后却在中国大陆大红。

话说,中国这些“喝汤”长大的一代,大多属于70后80到90后的年龄层,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喝汤”的青少年读物成为主流,其中有《读者》《格言》《意林》《青年文摘》等大小“鸡寮”。

从那时开始,“美国的鸡汤”从一小段一小段的摘抄选译,小至学生的作文,大至作家和学者的文章中,“汤文”和“汤学”成为书写、阅读的显学。之后华化的《心灵鸡汤》段子手,横空出世,大量出版,搞到无处不鸡汤!

《鸡汤》作为美国最有实力的系列读物,从世界角度省察,已经出版成各种主要语文的译本。中国对鸡汤,有些评价很高:“书中的故事,会使你们爱得博大深沉,活得充满激情;会使你们更有信心地去追求梦想与憧憬。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无望之时,这些会给您以力量;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际,这本书会给您以慰藉。”(大意)。

和《读者文摘》一样,优质的“鸡文”,十全大补,文章不走虚构、想象之路,是真人真事的纸上世界和传真。写法没有隔山打牛般故弄玄虚。多为作者本人的亲身经验、经历和真实告白。因此文风非常接地气、入人心。

读者以它为范本,好处是取法乎上,尤其通过社交网站推波助澜,借力书写,丰富内容,成为今日文景盛况。坏处是:到处有人在借题发挥,“抄袭鸡文”“贱卖鸡文”,啰里啰嗦,耳提面命,段子手教人如何生活、生存之法之道,引经据典,一再重复,久而久之,翻卷阅读,顿然陷入疲劳。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