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体温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杨德昌《恐怖分子》拍成于1986年,台北处于高速都市化的狂飙始期,摩天大楼峰起,跨国企业进驻,台湾人义无反顾地奔向资本主义的虚幻理想,一切规则皆在变化,所谓异化,所谓物化,夹杂着焦虑和快感涌入台湾人的血液里,文化人对此思考而反映到作品里,文学上有陈映真的《万商帝君》和《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而图像,则以杨的《恐》最为撼动人心。


那年头的文青都说《恐》拍得极冷,深刻勾划都市生活的隔离和猜忌,清晰有力地告诉台湾观众,这将是一条什么样的不归路,一旦走上,我们在都市高楼玻璃幕墙的倒影里,面目模糊,别说看不清别人,甚至连自己亦不认得。


31年后《恐》在香港重映,当年的文青已入中老之年,当下的文青却仍强烈感受到图像里的那股冷味,所以脸书上有不少20来岁的观众都说“看得打冷震”,首回领略到杨氏魅力。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