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南发:青铜故事

(左)纽约拍卖的青铜饕餮纹方罍,观赏者为收藏家曹兴诚。(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方罍之王”皿方罍,器盖与器身曾经分离60年才完整合一。
(左)纽约拍卖的青铜饕餮纹方罍,观赏者为收藏家曹兴诚。(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方罍之王”皿方罍,器盖与器身曾经分离60年才完整合一。

字体大小:

这些形态“奇怪”的纹饰,其分布不仅彰显了对称的秩序感、充满高度抽象美的“现代感”,更蕴含着大量中国远古文化的讯息。

3月纽约佳士得拍卖日本藤田美术馆珍藏,六件《石渠宝笈》著录古画以人民币8.69亿元(约1.76亿新元)成交,成为热点新闻。

当晚还有四件古青铜器也以人民币8.63亿元(约1.75亿新元)成交,几占全场总成交额一半,且在全场最高价前五名中占了四名,每件成交价都超过2000万新币,可见青铜分量之重。

中国文物价值分类排名,向来就以青铜器为第一,古籍善本第二,玉器第三,书画第四。拍卖前四件青铜器预估价都超过画作,说明西方和日本收藏界都认为古青铜器价值高于古画,拍卖成绩也证明如此。

只是今天许多人已不太了解中国古青铜器的文化价值,也不能欣赏青铜之美。

四件商代青铜器分别称为“尊、罍、瓿、觥”,都是古代专有名词,为盛放水、酒、酱等祭品的王侯级专用礼器,只有在非常重要的祭典才会露面,距今已超过3000多年。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青铜饕餮纹方罍”(成交价3384万美元,约4733万新元,第三最高价);因为这是近年来,拍卖场上出现的第二件超级“方罍”。

“罍”(读音:镭)是盛酒器;几年前出现的那件超级“罍王”,就是有名的“皿方罍”。

皿方罍,全名“皿天全方罍”,据其铭文命名,“皿”是族氏名,“全”是器主名字。这件青铜器出土后,还有过一段“分而复合”的传奇故事。

1922年,它在湖南乡下的山间沟边,因暴雨冲刷出土,被农民发现。其盖子被一位小学校长买下,器身则被古董商买走,从此“身首异处”。

盖子后来落入一位湘军团长手中,1950年团长被解放军俘虏,交出这件方罍盖,移交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没有盖的器身被卖到海外,去向不明。60年代初照片出现在日本的古文物画册里,1989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才在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处发现这件器身。

2001年器身出现在纽约佳士得春拍,上海博物馆想收购,因财力不足,被一位法国犹太人以924万美元买走,创下当年中国古青铜器售价的世界纪录,被业界称为“青铜器之王”。

2014年3月它又一次出现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被中国湖南多位藏家通过私下洽商,聚资以2000万美元买下,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让盖子和器身终于“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移民我国的著名收藏家曹兴诚当时就曾在幕后协助,他说2001年自己只差一口价没拍到那件器身,十多年后终于成功促成此事。

这件皿方罍,通高84.8公分,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一件方罍,被称为“方罍之王”。

这回出现的青铜饕餮纹方罍,通高63.5公分,应为近年出现第二“大”方罍。

据记录,这件拍品全名为“商晚期安阳青铜饕餮纹方罍”,说明它出自河南安阳,就是被称为中国近代“世纪考古”大发现的殷墟所在。

2006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20世纪初,殷墟因盗掘甲骨而发现,从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直到今天近90年,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文化讯息最高的是甲骨文片,迄今出土约15万片,约6万片流出海外。

殷墟也出土大量各式青铜器,知名的有300多件,流出海外不少,如日本四家博物馆就藏有11件。

抗战前后,除了官方正式发掘,民间不时也有发现或盗掘。抗战期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东京帝国大学考古学教室,就先后组队三度到安阳殷墟发掘。

这次拍卖的方罍,就在这期间出土,盗卖往日本,被藤田家族购藏,其记录称入藏于1940年之前。

这件巨型方罍的主要价值,是体现了中国3000多年前精湛的青铜冶金及工艺水平,也反映当时高度成熟的文明水平。业内专家都认为,这件拍卖的方罍,虽比当年的皿方罍略小,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并不亚于那件“方罍之王”。

但最令我着迷的却是它通身那些“神秘”纹饰!

这些形态“奇怪”的纹饰,其分布不仅彰显了对称的秩序感、充满高度抽象美的“现代感”,更蕴含着大量中国远古文化的讯息,可说是来自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组古文明“密码”,对其解读分析,很不容易,但非常有趣,也很有意思。

这组“密码”,涉及古代的礼仪制度、信仰观念、汉字的本义等……完全是一个足以令人废寝忘餐的迷人世界,神秘又充满深意之美,难怪会引得东西方历代一级大藏家为之竞折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