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娜:青岛偶值苏雪林

苏雪林在福山路2号住了三星期写下散文集《岛居漫兴》。
苏雪林在福山路2号住了三星期写下散文集《岛居漫兴》。

字体大小:

苏雪林如何看待新加坡及南洋大学,作为一个外来的历史见证者,她对1965年南大因改制而触发的学潮有什么看法,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另一种了解历史真相的方式。

在青岛,清早驱车到福山路,目的原为福山路3号沈从文故居。下了车才发现,那建在山坡上的楼房,虽在石墙上嵌着“沈从文故居”牌子,却是大门紧锁。

也是事后才知道,位于八关山半山腰上的福山路虽称为青岛名人故居一条街,但这里多数的名人故居仍是私人住宅,访客到此,大多数时候仅能隔着铁门望屋兴叹。

沈从文故居为一座古雅的欧式老建筑,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来到山东大学,在中文系执教期间就住在这里。1932年巴金来青岛做客,亦应沈从文之邀住此。

沈从文曾说,寓居青岛期间,是他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小说《边城》即酝酿于青岛,完成于北京。

正懊恼着不得其门而入,在沈从文故居对门,福山路2号的一家“无己茶堂”,有位女子好意相告,茶堂楼上曾留下苏雪林的足迹,可以上去看看。

原来苏雪林也住过福山路,听说能走进她的旧居,心里还真高兴,这倒是此次行程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雪林成名很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冰心、丁玲、冯沅君和凌叔华并称“中国五大女作家”。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苏雪林曾到新加坡,自1964年9月起任教于南洋大学中文系约1年半。有关她在新加坡的这段经历,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根据15卷《苏雪林日记》发表了研究心得,就我所知,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衣若芬,2013年南大中文系驻校作家苏伟贞,都有专文从不同角度书写苏雪林在南洋、南大的生活。

苏雪林自己则在《我的教书生活》一文提及她在南大教书时,由于能教的科目已有其他老师开课,一位师大旧同事让出每周三小时的诗经,另一位则让出两小时孟子。

苏雪林特别提及,孟子全文仅三万余字,每周两小时,一学年本可授完,但由于那年碰上南大改制发生学潮,耽搁功课约两月,尚有三分之一课程未讲。

福山路2号楼上目前开了家荒岛书店,店主告诉我,苏雪林虽然在青岛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只住了约三个星期,却写了本青岛游记与散文集《岛居漫兴》,但此书于1930年代出版后,至今没有再版,市面上已经无法找到。

因为店主这番话,好奇心驱使下,接连几天我在不同书店寻找此书,果真遍寻不获。不甘心就此罢休,再往网上搜寻,终于找到了《岛居漫兴》电子书。也从书中知道,苏雪林是在1935年7月24日,为了“逃热”,从上海坐船到青岛避暑,住在曾是山东大学教职员寄宿舍的福山路2号。

《岛居漫兴》的确是一本青岛之书,苏雪林对青岛情有独钟,形容青岛为“美丽的仙岛”,在20篇散文中,她以明快的文字对福山路、汇泉海水浴场、中山公园、太平角、栈桥、“青岛的树”等青岛人文与自然景观做了细腻描述。

书中一篇散文就叫《福山路二号》,在苏雪林笔下,这“是一幢很朴素很精雅的石楼,全部建筑看去好像西洋中世纪时代的古堡……”我一边读着《福山路二号》,一边回想那天有缘入屋的“福山路二号”,特别认同苏雪林所形容,那是一栋“很朴素很精雅的石楼”。

算一算,《岛居漫兴》问世已是80多年前的事了,因为这本书,苏雪林记录下近百年前的青岛与自己的足迹。

相较之下,苏雪林在南洋大学教书、生活的日子虽然远较青岛长,取材新加坡或南大的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甚或付之阙如。她于1965年在2月号的《蕉风》月刊发表小说《观音禅院》,但小说内容与新加坡并无关连。

苏雪林如何看待新加坡及南洋大学,还有,作为一个外来的历史见证者,她对1965年南大因改制而触发的学潮有什么看法,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另一种了解历史真相的方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