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南发:青出于蓝

(上)清代年画中穿青衫(蓝色)的读书人,即古诗中的“青青子衿”。(下)云南瑶族上山采集青色的“马蓝草”,草汁调水变蓝色,可染蓝布,保留千年“青出于蓝”的古风。
(上)清代年画中穿青衫(蓝色)的读书人,即古诗中的“青青子衿”。(下)云南瑶族上山采集青色的“马蓝草”,草汁调水变蓝色,可染蓝布,保留千年“青出于蓝”的古风。

字体大小: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语源自《荀子》和《大戴礼记》),句中的“蓝”就是指蓝草,“青”则是指这种比蓝草还深浓的蓝色。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车上听周杰伦《青花瓷》,歌词里有天青烟雨,青花瓷丽,一时仿佛翠色朦胧,一片青意。

可惜这是美丽的误会,因为天青色与青花瓷的“青”,是蓝色。

青花瓷,西方称为“蓝白瓷”,顾名思义是蓝白色,与青无关。

天青色,是雨过天青之色,传说宋徽宗曾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也有人说这是五代周世宗所说的话),命烧制汝窑御瓷,其独特的天青色,被认为是中国瓷器最美的颜色。

目前传世的汝窑瓷器不足百件,珍贵无比,仍可见到其基本颜色为淡蓝,可见天青色不是青。

既然青花瓷和天青色的“青”都是蓝色,为何不直接称蓝却称青?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指出,“青”在历史的发展中,不仅指绿色,同时还指蓝色和黑色,如青山之青指绿色,青天之青指淡蓝色,而青丝(头发)之青却指黑色。

为何一个“青”字,会有这么多意思,原因和汉字汉语的演变有关。

据学者研究,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青”字。最早的青字,出现在周朝青铜器上面铸造的“金文”,在周朝晚期及春秋战国时代,“青”字已在许多文献上出现,但意思却各有不同,包含青、蓝、黑三种颜色。

以青为草木之色,有“绿竹青青”(《诗经》)、“野无青草”(《左传》);还有形容青色玉器的“青圭” (《周礼》)。

以青为黑色,有形容黑青色泥土的 “厥土青黎”(《尚书》)。

而以青为蓝色最多,包括有颜料青、天空青、火焰青、染色青。

颜料青即“丹青”,为制作颜料的矿石,《管子》称“丹青在山”,说明丹和青都是山上矿产。中国绘画称丹青,其青即石青和石绿。有学者认为这种有偏蓝色的矿石,可能就是“青”的本义。

天空青,即青天,又称苍天,如《庄子》称“上窥青天”,《诗经》的“悠悠苍天”,都是人们日常所见的蓝天。近代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上的青天就是蓝色。

火焰青,指铸金冶剑燃烧的最高温度,这时火焰会由白转蓝,这蓝色就是“炉火纯青”的“青”。

染色青,是古人以蓝草染布之色,最值得一谈。

染色的蓝草,种类有菘蓝、蓼蓝、马蓝(俗称板蓝根)等,人们用手搓揉蓝草的鲜叶,起初是绿色,用水冲洗后逐渐变为耐久不褪的深蓝色。中国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织品有一件青罗上的深蓝色素,经分析就是蓝草色所染成。

汉代《说文解字》称:“蓝,染青草也”,说明当时的“蓝”字只是指蓝草这种植物,不是颜色,“青”就是蓝色。这种情形维持上千年,到了唐代,蓝才独立成为形容颜色的字。

所以,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语源自《荀子》和《大戴礼记》),句中的“蓝”就是指蓝草,“青”则是指这种比蓝草还深浓的蓝色。

两千年前的周朝,在制定礼仪及衣冠等级时,就把青靛染制的靛蓝色布料,规定为庶民的服色,浓蓝色从此走入百姓家,从农村到城市,都很常见,成为中国数千年来最普及的代表色之一。

今天中国江南的手工蓝印花布,就是采用蓝草染成,可以染成很深的靛蓝色,尤其使用马蓝染的颜色,最深者已接近黑色。

或许因为如此,“青”便有了黑色的意思,使后人以“青丝”代替“黑发”,“青白眼”代替“黑白眼”。

一个“青”字,在古汉语会有这么多意思,主要因为古代“青”字刚出现时,文字语汇还不够多;而在色谱中,青蓝黑三色是接近色,不易划分,人们就把这些界限模糊的深暗色,都一起称为青色了。

由于唐代以前,染蓝色的布料称为青色,所以,古诗词中所谓的“青青子衿”(指学生服)、“一袭青衫”(指读书人),应该都是蓝色的衫袍,蔚蓝的色感,还真能显露读书人沉着自若的气质。

浓蓝色的靛蓝,更是最深入中国民间百姓的服色,古代婢女别称“青衣”,应该就如同旧时下层民众及农村妇女所穿的蓝布衣衫。

早期新加坡河畔苦力所穿的“大成蓝”衣衫,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满街人们的蓝色解放装,或许也可以说是“河畔青衣”或“满街青衫”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