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错

习字是学好华文的基本功。(iStock图片)
习字是学好华文的基本功。(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假如我们还坚持书写华文字,每天累积一点一滴地书写触感,是不是能让身体记住言字部和三点水的区别?

在我的年代,小学华文测验得考笔画笔顺。为了记熟笔顺,算清楚笔画,我吃了一些苦头(结果还是学不好),印象十分深刻。对于写字像画抽象画的我来说,按照规定笔顺写字是苦差——比罚抄写还要难受。

时至今日,岛国的小朋友学习华文侧重听、讲和读的能力,写已不这么重要。反正现代人多数是打字,写字的机会少之又少(除了到一些用汉字的国家时报海关要手填姓名)。

事实上,习字是学好华文的基本功。就像扎马步是学习中国武术的最基本桩步。马步扎不稳,出拳封喉飞腿再眩目的退敌招式都是徒有姿势而已。

本周讲华语运动推介仪式发生“误渎”事件。一“字”错满盘皆落索。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从质疑官方语文水平,到抨击主办活动态度不够慎重,冷嘲或热讽皆有之,认同“从错误中学习”的同情者则不多。

整个事件最受伤的是官方的公信力。它挑起大家对于过去官方错用华文、乌龙翻译的记忆,再一次伤害了官方主办推广母语活动的权威性。讲华语运动理事会对外解释是制作过程误选了字库中的“渎”字。对此,外界不一定能全盘接受。

既然华文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还要玩字体,向文化层次更高的书法挑战?如果是采用一般常用的正楷书体,言字旁和三点水,形象有别,一目了然。这是不是就可避免“误渎”发生?假如我们还坚持书写华文字,每天累积一点一滴地书写触感,是不是能让身体记住言字部和三点水的区别?

今年推广华语运动的宣传口号是“华文华语,多用就可以”。推介仪式上的错误示范显示“多用就可以”欠缺说服力。因为官方都“不可以”,显然平时用得不够多。

推广讲华语运动是富有岛国特色的宣导活动。从早期鼓励大家多讲华语少讲方言,到现在宣导“多用华文华语”,见证的是一个曾经充满深度和活力的语言资产,随着岁月流逝,静静地流失的过程。一些痛斥官方错用华语的言论,和那些在他人伤口上撒盐的愤怒言论不一样,这些人是真的心痛。

岛国华语华文水平一代不如一代是事实。而且也不是岛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其他华语圈,以至英语语系的社会也同样面对语文水平下降的现实。

至于今次事件的主角碑字体,源自魏碑书体演变而成的字体,在现代印刷业称之为魏体、魏碑体。作为东亚书法最典型代表的中国书法学问很深;或者用现代语言说是书体风格(style)。书体风格又分手写和印刷,传统手写分楷书、篆书、草书、行书、隶书五大类;传统印刷则有明体、仿宋体等。

魏碑体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有评论认为,它摆脱不了隶书的影响,又掌握不好楷书的写法,是北方民族强悍的审美趣味。很好奇,主办方为什么偏偏选了这个书体。

小朋友抱怨华文难学不是问题。没有让小朋友,甚至一些大朋友体会到华文作为一个生命力坚韧、资产丰厚的文化体系所具备的深度和审美,令人深感遗憾。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