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思良:音乐的初心

字体大小:

上次说了莫扎特A大调第11号钢琴奏鸣曲(K331),今天再来说他的C大调第10号钢琴奏鸣曲(K330)。

我最初听到的这首乐曲是傅聪弹的,大约上世纪80年代初,他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首次回中国演出,电台里正在重播那场节目。上海我们家的“红灯牌”收音机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买的紧俏货,红灯闪烁,音质剔透,莫扎特从傅聪的指间流出,粒粒珠玑。

移居狮城后,开始买古典音乐唱片,对K330情有独钟,尤其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百听不厌。偏听偏信,心得自娱:格林·古尔德1959年萨尔茨堡独奏会上的弹奏(Sony)沉着通顺,那时他20几岁,已显露大家风范;霍洛维茨1985年的录音(Grammophon),就如巴伦博伊姆曾经总体评论的:“霍洛维茨的钢琴演奏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可以感觉到和弦中的某些音符就在你面前,而有些则在几英里之外。”那时霍氏已80多岁高龄,老而弥坚,越发弹得矫情了;老霍和小格,遗老遗少,相映成趣。再有巴伦博伊姆本人,200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哥伦布剧院的现场录音(EMI),他手指短,故音色尖利,却出奇的悦耳动听……很想买到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希尔弹K330的唱片,未能如愿。听过她弹奏的莫扎特F大调奏鸣曲K280(Grammophon),之前迷恋那样的传说,她的莫扎特,触键犹如“婴儿般柔美”,实际耳闻,确实感人至深,集不泯的童真、女性的敏锐和机警、上了年纪的知识分子的优雅和淡漠于一体――她已经达致了一种“音乐的初心”。

总有人要把贝多芬和莫扎特作比较。萨义德说:“我认为贝多芬和莫扎特、海顿不同,是一个更具有哲学思想的作曲家。……他读的东西比莫扎特要严肃地多。”他是在暗示贝多芬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深刻。我多少有些倾向于他的观点。

不过,这就像刻意比较中国唐代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结果往往会模糊焦点。李白《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很直白轻灵;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下阕:“……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同样豪爽快捷,两者各领风骚。虽然公认杜甫的诗更讲究对仗工整和修辞到位,可是不能因此断言,杜甫比李白深刻。只能说,风格就是人。

仅就“钢琴写作”而言,贝多芬作品,如他的第31号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比之于莫扎特,如K330那样明快平滑、音乐表达依赖于直觉的,无疑更具纠结的纤维结构。勿宁说,他们两人的音乐都深刻,但很明显,彼此深刻的方式方法,乃至深刻的方向不一样。

笔心:他们两人的音乐都深刻,但很明显,彼此深刻的方式方法,乃至深刻的方向不一样。——陆思良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