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乡愁不敌亲情

台湾已故诗人余光中。(档案照)
台湾已故诗人余光中。(档案照)

字体大小:

大陆地中学课本范文收录余光中先生诗作, 主要是《乡愁》, 老师不断对学生强调最后一段“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仿佛视余光中为“统一形象大使”, 死命召唤两岸之间的历史感情。

其实这首短诗最动人的是第三段,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写亲写情,写生写死,言简意深得像三口温温的茶,把你的心胃暖化。

两岸感情终究受限于时空,在战乱中成长的余光中写的固然是真情,但读在数十年后的惯于网络无国界的年轻人眼里,却不一定有感。某些大陆孩子根本没去过台湾,某些台湾孩子根本不喜欢大陆,诗句之间的思念寄喻,于他们,只是笑话。

反而亲情是可触可感的生活经验,死别生离,虽或同样未曾亲身经历,想象起来毕竟比感怀两岸较易入戏。此之谓“普世”。亲情便是普世,“亲”字从“见”,有目共睹,一旦谈到亲情,我们都有相同的眼睛。

亲之外,余光中亦擅写情。我手里有一本《莲的联想》, 1983年的老版本,小如袖珍书,紫蓝色封面,粉红色书名, 是余先生“古典风格”的代表作,收录了《等你, 在雨中》《音乐会》《下次的约会》等名篇, 唐诗宋词意象满溢,远非今天的方文山的所谓“中国风”所堪比拟。

那是我在台北新庄的辅仁大学对街的小书店所买,买两本,一本送给女朋友,一本自留,似乎隐隐预知那女朋友将来不会成为老婆,否则,一本便够了,她的便是我的。

许多年后在香港得见余光中,那时候我已有了小女孩,央余先生签名,他签的是:马雯留念。14年前的12月3日,马雯亦已写诗刊诗,说不定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便是关键的写作动力;签名如诗,念念不忘,心中自有雷鼓的回响。

笔心:亲情便是普世,“亲”字从“见”,有目共睹,一旦谈到亲情,我们都有相同的眼睛。——马家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