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镭:晚间报纸

一群正在抢购《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的公众。(档案照)
一群正在抢购《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的公众。(档案照)

字体大小:

晚间报纸很街市。头条若是大新闻,站在人潮川流地铁站外报摊前,可以观察买气。大巴窑图书馆阅报处,人坐沙发上,下午四点钟,瞄读者轮流上那几台电脑阅读《新明》《晚报》数码版。荧光屏够大,读者阅读取向,可获取直接反馈。

在报纸黄金时代,伦敦衣装笔挺人士,手臂夹份金融时报,公事包里放太阳报,俗称小报,点出了人心里皆有个八卦角落。只是社会要伪装。有位德高望重银行家,对小报多有意见,但谈起巩俐嫁作狮城妇陈年旧闻,津津道来。问哪里读来的,他自己也笑了。

笔者曾经历《快报》创刊,《联合晚报》的诞生,最后从《新明日报》退休。新加坡小报论作风,八卦有余,民气尚足,具草根小庙之灵,民声吭气之管。本地不兴狗仔文化,惟狗的灵敏嗅觉独独不缺。尤其新晋记者,斯文读书仔,得学沾点“江湖气”,才能鼻嗅松露,行话叫挖得好料。

轰动一时“富婆与杨寅案”。初爆发,智前勇后,案已上庭,报道有法律雷池,请教三位律师,所得意见不一。但预测此案具有“连续剧”滚动的含金量,两家夜报各出奇招,咖啡店里尽闻热议。案件还上了国会,人们正视持久授权书改革之必要。

晚间报纸之接地气,因为它家常,像邻里间互道长短而偶过火,大雅不伤。新闻淡日,报头报尾环绕着社会邻里、世态人情、生活芝麻,酱料合宜:足够的读趣,民生基本盘也。新闻界明言:最接近的是最珍贵的 (The nearest is the dearest)——本地社会新闻号令市场。

上世纪70年代《伦敦街头》(Streets of London)这首歌流行一时,唱着昨天的报纸述说昨天的新闻(Yesterday's papers, telling yesterday's news)。对于晚间报纸,新闻无新旧,点出(尤其民生政策)核心,分隔清楚,披上一件抢眼标题夹克,回锅肉一样香喷——只要心中有读者的利害和喜恶度。

说起读者。有位老兄,晚间报纸是最爱,读报之仔细,令人自叹弗如。不时传讯指正。对错别字,有一回他恼了——“我又不是编辑,为什么要帮忙你们抓虫。”

深深的对着手机,我汗颜地一鞠躬。

@2011 每一扇窗/对象与事件为我们开启/世事浮尘如叶子飘动的阴阳/高兴读者老早坐在咖啡桌边/扯淡打发松懈一晚时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