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时代的弃婴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许多亲人离散、失联的故事,发生在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人,一旦离开某个圈,毕了业,离职,或被人为因素拆散,比如出生后遭遗弃、送人抚养,可能一辈子皆不复再见,所以直到如今,报上还时不时有寻亲的消息,父母和子女,姐妹兄弟,老同学和朋友,失去联络长达半世纪后重逢,白头相逢泪眼相拥,恍如隔世的场景,的确感人肺腑。


二战后婴儿潮世代(指1945年到1964年)诞生的我们,对当年由于“国贫家穷,生育率高”衍生的弃养、送养等“生离”现象,必定不会感到陌生,事隔半个世纪,今天还在上演“认亲”的真人真事,不禁让我有以下的感触和思考。


首先,有个现象引起我的兴趣,在寻亲的当事人中,有不少是甫一出生,就被父母送给马来同胞,当中以女性居多,这些华族妇女从此过上“马来化”的生活,后来也与马来人通婚,数十年后与血缘亲人团聚,只能用英语沟通,从这一点也折射出,当年的种族关系其实是和谐的,后来的一度紧张,是遭别有居心者所挑拨。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