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若芬:美国时间

衣若芬摄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衣若芬摄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字体大小:

我生活在美国时间,兼顾数万里以外的事务,我的美国时间,真是情牵太平洋啊!

以前我听人家讲:“我没那个美国时间。”觉得意思是美国人很有时间,或是做事很有效率,所以能省出时间。

到了美国,至今一个多月,每天都在过美国时间,也每天都发现自己实在不够“美国时间”。

朋友教我,克服时差的方法,就是在飞机上按照旅行目的地的时间度过,当地是晚上,就该尽量睡觉;当地是白天,就看电影、吃东西、做些事。即使身离地球,进入目的地生活状况,抵达时自然顺应步调,忘了时差的存在。

所以长途飞行我尽可能搭直飞的航班,免得转机时打乱了节奏。

第一次参加西方汉学研讨会,就是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只记得校园很大,棕榈树很高,天空很蓝,我很困。阶梯式座位的会场没有坐满,我发表过论文以后,走到居高临下的位置,噢噢,主持人可是一目了然,不能让我藏身哪!努力支撑,仍然精神恍惚,好几次被自己低垂点头晃动的力道惊醒。去胡佛(Hoover)图书馆看书,夹在密集的书架之间,更是完全溃败给睡神。那次的斯坦福之行,简直在梦游。

再次来到斯坦福,还是依然——校园很大,棕榈树很高,天空很蓝,我呢,可学会了,16个小时在飞机上,该咋样就咋样,吃喝睡觉。3月25日上午9点半飞,同一个日期同一个时间抵达三藩市(旧金山, San Francisco),奇哉!

于是无缝接轨过美国时间,好友来接我,吃早餐、采买、吃午餐,住进寓居的地方,完全正常过日子,好像已经是此地居民似的。唯一不习惯的是天气比预想的冷,不是说加州阳光吗?怎么我还要穿羽绒服?8度到20度,这是要怎么着装呀?

4月初旁听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合办的研究生学术发表会,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学生聊天,才晓得北美大陆分四个时区,东部来的人也会有时差的困扰呢。这个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办的研讨会很有意思,两校同在加州北部,具有竞争及合作的双重关系,如同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台湾的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每年举行各种联谊竞赛活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式足球赛是热点。

以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发表会轮流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会前征集世界各地的研究生投稿,两校的老师和研究生代表认认真真开一天的会议,讨论给予宣读论文资格的人选。发表人每位主讲30分钟,由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点评20分钟。这些大教授毫无“上位指导”的架子,点评时总会谦和地表示自己有所学习或启发,然后直指论文的要害,质疑或提供研究参考的资料及观点,实实在在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论学问道,相与释析。

请假到美国讲学,有些在新加坡的行政任务还是不能假手他人。只要有网络连结,天涯海角都能办公,也就没有理由脱逃。通常回到住处是晚上7点半到8点,新加坡时间是第二天的上午10点半到11点,正是开始公务忙碌的阶段,手机陆陆续续传出收到电邮的示意声。有人说:“电邮就是人家交给你的待办事项。”是的,轻重缓急虽然可分,无法任意忽略的性质是相同的,特别是指定某日期之前回复或处理的要事,总令我因为时差而紧张,不能根据美国时间,否则可能耽误了。

有时睡梦间被手机响起的讯息惊醒,恍惚中不知身在何处;不知当下时间。我想把手机调整成静音,又担心听不见早晨的闹钟,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就这样,我生活在美国时间,兼顾数万里以外的事务,我的美国时间,真是情牵太平洋啊!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