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娇:另一种范式转移

字体大小:

不少健康杂志提倡“慢活”为重要的生活态度,然而我们离“慢活”的本质和节奏,似乎还缺乏了那么一点点理解。慢嚼,使消化良好,营养得以吸收的道理我们都懂。就精神食粮而言,慢读细嚼后才反馈,这个品尝文章的道理,却似乎不是每位“读者”都认同。

近日一些友人指出,蛮多所谓的“读者回应”,是与文章内容全然脱节。

很明显,“读者”没阅读全文,只在神速地“浏览”网络文章、新闻和消息时,立即挑出标题或一些字眼,藉此倾倒自己的那一套理念。朋友认为,自行在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网页上大发伟论,是不给予他人尊重,不顾及他人感受,近乎一种反社会的举动。

我们都明白,好文章不一定有高质量的反馈。借题发挥,其实展现了网络文化消费者的习性——诉说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罔顾文章或报道的主旨与内涵。

我倒是瞥见了人心千种情绪。我对友人说,这一切言论的背后隐藏着都市人的生活实况。压力有多大,际遇有多不平,对权威有多少质疑,而抒发个人情绪的渠道又很少,在网站界面高谈阔论者,许多都受了伤,内在的积怨随时一触即发。这种现象,不也是城市人的共性之一?

人人一机在手,每一秒有多少人贡献自拍的玉照和影像?有过剩发言的欲望,被人听见,被人注意者的渴想,也因为有了社交媒体,如脸书、Instagram、Twitter等等的平台,就得以遂愿。那种“我若不发声,谁替我铿锵”的观念模式,呼之欲出。至于本人是否真正如照片影像中快乐和幸福,那就无人知晓了。

哲学家托玛斯·库恩(Thomas S. Kuhn)曾提倡以“范式”,即一套异常清楚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为基准,去得出真理。但“基准”是会变,因此除了思维方式,我们必须改变的,是对事物的基本认知。“范式转移”一词因此出现。

“范式”在后现代的群体中,不断地由后来的,代替先前的。因此“转移”是必然的,毕竟它少了终极对焦。就“读者反馈”而言,创作者明白了网络群众当中,不少是处于高压状态,又不甘寂寞的都市人,知道他们选择喧闹与发泄,多过真相之后,也可来个“范式转移”。既然这个“范式”少了终极对焦,反馈者的对与错,就不重要了。

除了不理会这些毫无意义的宣泄,作者还可宽容以对。从自身感觉委屈到体谅接受的过程,便是一个情感的范式转移。在调整中,将大时代的趋势与“上载即价值”的消费者疫病,看得更清晰,从中结交真正的文友,除了是自觉的提升,更是无价的收获。

至于一般媒体消费者的心态和意念,还需怎么转,要移到哪个方向,才与事实和真相霍然对焦?这个是不读全文,只顾大发伟论的 “读者”所面对的挑战了。

借题发挥,其实展现了网络文化消费者的习性。

——郑海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