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吾:汇庄的没落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上世纪初期和中期,从中国来新马打工的华侨,把赚到的钱,连同家书(福建方言叫批),寄回家乡,统称“侨批”,也叫“银信”、“汇兑”。当时汇兑业务蓬勃一时,而这些华侨家书成了很独特的史料文献。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些“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亚太地区名录》。


我家经营汇兑始于1948年,是附属于父亲的金铺内,目的是为顾客提供额外服务,把钱送到家乡的亲人。当时殖民地政府严格管制外汇。要经营汇兑,必须拥有执照。父亲通过朋友介绍,购得“信通信局”营业执照。至于介绍费,出让(过名)费则不得而知。


当时汇钱的华人,来自中国各省的乡镇。经营汇庄者大多数是和顾客“同声同气”,来自讲相同方言的故乡。无形中新加坡出现很多不同方言群的侨批、信局、汇庄,让人以为这行业带有籍贯方言帮派歧视。当时广东人的汇庄有安昌金铺的信通信局,余仁生汇兑,永昌金铺和利安金铺等。海南人的有顺成隆,是退休报人王振春家族经营;有汇兑街之称的海南二街Purvis Street,也有很多海南人汇庄。至于潮州人经营的批局,很多是集中在余东旋街的马真街潮州街一带,知名的有再和成等。当然还有福建、福州、客家汇庄等。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