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雯:浅谈北美 移民文学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9月29日,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中国文化中心邀我去做个小演讲,浅谈一下北美移民华文文学。我在专栏里将讲稿里提到的一些要点也和新加坡的读者分享一下。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可以简单地梳理出来北美华文移民文学的发展脉络。


其实最早的北美华文移民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当年清政府公派赴美留学生容闳等人留下了一些记录美国见闻文字,还有一些描述19世纪被卖猪仔到美国西部的福建、广东华工生活的作品。但真正形成作家群体的规模并具有大的影响力的华文移民文学,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是由当时台湾赴美留学热引发的第一次书写浪潮。一般来说,文学批评界把它当做现当代北美华文移民文学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大陆赴美移民为主体的文学浪潮,也往往被称为“新移民文学”。第三个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移民构成不同,小说的写作群体、主题、风格也不同。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次移民文学(主要是留学生文学)热潮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白先勇、於梨华等。这个阶段的书写主要寄托了思乡之痛、文化焦虑和流离无根之感。小说中所描述的这些彷徨、迷惘的人物,被称为“无根的一代”。於梨华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里的牟天磊是“无根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有一段感受,可以说是“无根的一代”的宣言:“和美国人在一起,你就感觉你不是他们中的一个,他们起劲儿地谈政治、足球、拳击,你觉得那与你无关。他们谈他们的国家前途、学校前途,你觉得那是他们的事,而你完全是个陌生人。不管你的个人成就怎样,你的英语讲得多流利,你还是外国人。”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