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最后一份礼物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雷先生整理黄爱玲遗物,找到一批我写给她的明信片,寄回来物归原主。随写随寄的片言只字,真没想到有人海重逢的一天,逐张逐张看,仿佛是善意的报仇。


90年代初到巴黎那几年写得特别勤快,既然有幸住在光影首善之都,近水楼台先得月,似乎有义务向在电影节勤奋工作的她报告影坛近况,去威尼斯影展和柏林影展观摩更加口若悬河,劈哩啪啦指手划脚,满纸荒唐的无忌童言。几乎张张都郑重注明年月日,也不知几时养成的洁癖,有种战地记者现场报道况味,唯独有一张只签了10月15号,年份不详,但一见那句“11月去伦敦电影节看杨德昌”,真相马上大白:当然是1991,当然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最近此片修复版在巴黎公映,一连看了两场,想来想去想不起首映究竟在什么地方看,隔了数星期答案竟以失惊无神的方式呈现,真是始料不及。随即还记起,那时黄小姐办公室墙上贴着《牯岭街》台湾原版海报,大特写里张震未成年的眼睛肆无忌惮直视等待他征服的世界,既冷且热又纯又利,教人一方面心寒一方面心痛,纵使从未分享心得,冥冥中,我们的杨德昌电波大概已经这样接通。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