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the Gap”(“请小心空隙”)这句伦敦地铁的车站广播,曾被誉为当地著名的标志之一。新加坡、香港、中国大陆等地的地铁和火车,对乘客也有类似“请小心月台与车厢之间的空隙”的提醒。


两年前,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有一名小乘客一个不小心,就在走进车厢的瞬眼间,失足跌入月台与列车之间的空隙,所幸小男孩及时被救起。由此可见,月台与车厢的空隙虽是既定之物,乘客也都知道脚下有这“一条危境”,可是只要稍不留神,事故还是会接连发生。


空隙,或间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态露面:屋瓦的缝隙,一幕演出的中场休憩,墙垣的裂缝等等。若将月台比喻成理想,车厢是现实,那么毕业后的学生踏入社会,犹如乘客进入车厢都必须跨过空隙,从自己过往熟悉的小宇宙,进入一个陌生的无垠天地。整个过程是需要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那个无形的差距。


在这个过渡里,“自己”与“世界”不一定是对峙,许多人也顺利地,从熟悉的温室,移到社会这陌生的大熔炉。对于两个不同的空间和生活方式中的转变,固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预料,但至少可以调适自己的憧憬,做较切合实际的努力。关键是,当自己无法逾越梦想与实践的分界线,如何面对落差。


比如,发现一向引以为傲的知识,不过是末学陋识,是常有的事。只是即使了然于自限,却往往无法冲破障碍。当然,有些路障也很可能是一生都在,避无可避,挪无可挪。挪移不去,不打紧。重要的是,不漠视某些事物潜在的风险,不自欺。倘若不慎摔下,就再站起来,继续打磨自己,边体验边成长。


路障有错错落落的姿态,皆让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瞥见本质——成功的骄傲、情感的烦恼、灌溉的疲劳、诱惑的绊倒。反之,当一个喜欢天马行空的人,突然受到某种限制,那一刻,可能是学会自我约束,去凝视和领悟人情世故的最佳时刻。


作为一个警钟,空隙是有存在的必要。论信念,我们都各自倾向于相信某些事和一些人,因固执而坚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我们经常将不可理喻的事合理化,把真相抛置一旁;纵然那些是自己的悲观、偏见,甚至是错觉。好比一个不愿意多付出的员工,一味强调按章工作,就永远无法瞧见懒散的根源。这样一来,懈怠疏懒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空隙。君不见活在自己吹的谎言泡泡里,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比比皆是。


在重重变相的理念中,如此漫不经心地度日,内在的迷思,不就是那外在包装整齐,颠扑不破的“信念”。从月台踏进车厢,可以漠视现实,不理会空隙。但那脚下的危险,依旧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