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雯:又见英培安先生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今年2月,我终于回到阔别五年的新加坡,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时间,于我这几年来对这地方、这里的老朋友的怀念毕竟有些许慰藉。短暂的行程里,我有幸又见到了英培安先生和他的太太明珠。听说“草根书室”几年前已经转给他人经营,回想到多年前我周末常去书店与先生畅谈文学的时光,不禁感概万千。那时候,我是二三十岁的青年,而先生还未遭遇病魔。


先生在患癌期间仍完成了长篇著作《画室》,更不必提在某一时期纠缠他的一桩非常恼人的官司。这次见他们,明珠无什么变化,先生更消瘦,身体明显不如以前硬朗。我和朋友青松去他们住的组屋楼下和他们碰面。英先生拄着雨伞当拐杖,说现在走路需要一点儿外物支撑。但没有变化、毫不倦怠的是他对文学的热爱。在我们去餐馆的路上、在小餐馆里,英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兴致盎然地谈小说、诗歌。他说他正在构思另一个长篇小说,还想写些诗。英先生是我见过的极少的纯然、真诚地爱着文学的人,这种爱不是用文学之名钓名沽誉之徒所能装出来的,更不是利用文学自我美化、附庸风雅的人所能理解的。这是一种痴迷、沉溺,其中绝不乏牺牲精神。而反过来,这种爱又给了他超强的意志,这意志击退了癌症对人的身体、精神的可怕侵蚀。对英培安来说,他必须写出他要写的小说,这个渴念支撑着他,所以他没有时间自伤自怜、自我消磨。


那晚,英先生带我们去一家吃白米粉的小店。小店在一栋组屋楼下,东西非常地道好吃,而且价格公道。回想以往我常去草根的时候,店里总是聚着两三个文学青年,有写诗的,有爱看书的,大家在店里直聊到7点书店关门。然后英先生就带我们去附近吃饭,找的也是这样的地方,食物和环境都充满浓浓的老南洋风味。那时书店生意冷淡,但先生总是请我们。2013年我也曾回新加坡一趟,那时英先生和太太带我去克拉码头一带的一家小馆,在那种临街的老式三层屋里。我以为这样的地方食物会很贵,结果却好吃而便宜。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对新加坡的地名仍喜欢沿用过去的称呼,他和明珠说带我去“大坡”吃饭,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坡过去是指新加坡河南边包括牛车水一带的地方。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