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淑贞:从阿城到狮城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翻开《八十年代访谈》访问阿城那段,立即让这几句话轰得发了一会呆∶“我们老爱说美国人建国短,缺乏文化传统,可是在美国住了这么多年,你知道他们多么注意保护自己的任何一点历史沉积啊。仅仅纽约吧,就有一两百个保护老房子老街区的协会,难怪纽约市景如此的千姿百态,它丰厚啊。再看看我们的北京,七八百年的都城历史,拆来毁去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难道我们要和新加坡比吗?”发表高见的并非受访者阿城,而是访问人查建英。


我六岁那年第一次去新加坡,父母带着我们两个较小的孩子,一家四口从瑞天咸码头乘坐大邮轮,经过一天一夜才抵达。到步后住进一名远房姑母的家,是那种门前留着骑楼的双层旧式排屋,前门墙壁镶嵌上花团锦簇的光面花砖,每一户的砖式不同,结构和乔治市的住宅建筑一模一样。远房姑母的确实地址已无可考,只记得是靠近大坡一带。老太太当然早已不在,但房子的寿命却可以维持得很长久,倘若人人以至整个城市都珍惜重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骄横短视。


人家说发财立品,上世纪80年代过后,新加坡便开始有系统的保存并修复具有海峡殖民地之风(The Straits Eclectic Style)糅合了英、中、印、巫特色的老建筑。这种热带地区的经典排屋,吉隆坡好像都已荡然无存,槟城保存得最好的一批,该是浮罗池滑一带,但屋龄却又不及旧城区如史超域巷爱情巷二奶巷那些。至少在新加坡,到底在某些特定社区保留了好些。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