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去满洲里看大象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互联网)
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互联网)

字体大小:

腊月的星洲,白日里照样骄阳似火。上午起床,清心先净食,煮了一锅萝卜菜根饭,吃了。把冷气开足,如同下了一场令人镇定的雪,一个人踏踏实实在家看《大象席地而坐》。


导演胡波2017年10月12日自缢身亡,他生前没能看到自己的电影进入公众视野。2018年2月《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上首次放映,引起关注和赞赏;去年11月金马奖又把最佳影片大奖颁给了它。这部电影长达3小时50分钟,胡波坚持这个长度,不愿让步;但制片方(王小帅)希望胡波压缩,剪辑成两小时的电影,以符合市场要求。大概所有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说实话,3小时50分有3小时50分的好;2小时当然也有2小时的理由。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但就电影艺术而言,胡波的寸步不让足见其宁折不屈的风骨。


看完这部近四小时的长片,感受非常独特,当然,它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实际上它只是一块璞玉,它的魅力也就在于不完美,胡波用29岁的年轻生命,为电影史上留下了一部质朴但令人感动的力作。它让我想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电影艺术的圆熟程度而言,他不如杨德昌,但他用他的青涩、他的粗砺、他的勇气向杨德昌靠近,他在追赶中,而且他的方向是对的,可惜老天没有成全他,他半途夭折了。它甚至也让我想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那种少年的迷茫是一样的,可是王小帅现在功成名就,离迷茫远了一点,他也不能感同身受胡波的迷茫与执着。时代的不同,让他们产生了隔阂。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