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镭:打箱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回溯上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三联书局,和几个同游在书架间翻书闲扯。“我听到了乡音”——来人是书局里的编辑。他说听口音,撩起新加坡乡情,热情地邀请我们上酒楼尝点心。后来才知主人是马华前辈作家,他兴致高,在我者文青追问下,话及当年投奔祖国,船靠岸,夜宿破落酒店,最大的震撼莫过于见窗口有乞讨之人,衣衫近乎不蔽体。来前之所闻知、所见之文宣,心中热火的向往,顿时翻滚下陷,渊不见底。


其后之赤地人生,那些被分化、求存的小故事,回首道来,苦笑感慨,偶带些许揶揄口吻,却够揪人心的了。灰烬是由风吹火焰而生的,时代风潮,理想烬化,我们听来犹如隔代之音。在上世纪60年代,“投奔祖国”为己愿?为政治角力?得失寸心,俱往矣!但他们的青春确有过真实的表达。


说到回归祖国,小时听闻,有南洋谋生者,为尽孝道,把孩子送回家乡以便就近伺候长辈的;也有人家因既然异地居不易,不如返回故里。而我曾亲眼目睹甘榜里,大家帮忙藏匿两个邻村小孩,其家人不让他们的父亲把他们带回海南。第二天,船就要开航了。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