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涵:你是什么垃圾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自从上海于7月1日实施强制性生活垃圾分类法规后,“垃圾分类”成为搜索热词,各种与垃圾分类有关的口诀、顺口溜及充满调侃意味的文章在网上层出不穷;百度、腾讯、阿里三巨头也都相继推出了垃圾分类查询功能;垃圾桶的销售量随之激增;“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市民的流行语。全城都在为垃圾分类而抓狂、困惑、焦虑,甚至亢奋。


我几年前在墨尔本生活期间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的生活方式,但那里的分类没有上海的那么细化。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个垃圾分类的文件,内容大意是:所有垃圾必须按照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分类处理,且每天定时定点扔垃圾。图文并茂让人一目了然。然而,关于“湿垃圾”和“干垃圾”的区分却让人读了一个头两个大,极为混淆。譬如面膜是干垃圾即便它是湿漉漉的;猪骨鸡骨都是厨余,但鸡骨是湿垃圾,大猪骨却是干垃圾;同样是外壳,核桃壳和螃蟹壳是干垃圾,但鸡蛋壳和小龙虾壳却是湿垃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垃圾的干湿定义有异于一般的意义,凡是易腐烂,易粉碎的残渣就是湿垃圾,其他的都是干垃圾。


在新加坡生活的日子,丢垃圾的时候会有罪恶感。旅居上海后,罪恶感依旧相随。因此,家中的储藏室堆满了空盒子、塑料袋、信封、泡沫塑料垫和纸袋。为了避免制造垃圾,我只叫了一次外卖,上街购物时就自备购物袋。现在,我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储藏室里累积的垃圾放入“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为此,我对上海强制垃圾分类的措施感到欣慰。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