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思良:西医和中医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前不久身上发红疹,本地人俗称“风膜”,最初症状较轻,没当回事,想必过几天会好的。不料一个多星期过去,反而厉害了,有时半夜里奇痒难熬,严重影响睡眠。后来去邻里诊所看病,医生简单问明情况,开给我两三种药片,药到病除,停止服药后也几乎不再复发。


20多年前我刚来新加坡时,也发过“风膜”,那次一开始就很严重,看了几次医生,包括西医中医,服药打针不怎么管用。照别人给的“偏方”涂上米酒止痒消红,稍许好受些(可能是心理作用)。拖了很久,慢慢好了。有人说是初来乍到,水土不服,过了这一关,以后就不会再有麻烦了。当时我信了,这么多年来果真安然无事,我就更信了。直到这回又来一次,才知道“要来的总会来”。不过,由此次服药迅速解除症状的经验,就西医来说,此类药物的药性/药效的极大改进是显而易见的。


顺便强调,新加坡有星罗棋布的邻里诊所(有的是24小时运作),它的作用像遍地开花的小贩中心一样,“化整为零”,为居民群众平日里化解小毛小病提供了很大便利。对比经历,中国大城市的医疗系统似乎缺乏这样的弹性。前几年我回上海探亲,住我哥哥家,某天突然上吐下泻,住家附近没有公家的地段医院,更无私人诊所,只能去离家最近的“市第一人民医院”看门诊。到了医院看到人满为患的情形,感觉很糟糕。整个排队挂号,等候叫号看诊,进行各项化验及等待化验结果,医生确诊开药,打针吊药然后拿单付钱等过程,几个人(我哥哥我侄子还有我这个病人本人)在大楼内跑东跑西跑上跑下,花费了很长时间和力气。后来我侄子开玩笑说,叔叔,其实你的病不是靠打针吊药治好的,而是这样折腾几个小时硬是把它折腾好的。而且当时我们还不得不做了一件“违章”的事:病情紧急,为了避免我的“外国人”身份造成额外的程序耽误,我看病时冒用了我哥哥的医保卡。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