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孝忠:罗宋汤

Shashlik的罗宋汤会加上酸奶油。(叶孝忠摄)
Shashlik的罗宋汤会加上酸奶油。(叶孝忠摄)

字体大小:

去Shashlik吃饭,海南人做的俄国西餐,改良并使用本地华人烧饭常用的调料,也都好吃。一些服务员估计有七八十岁,但手脚还十分利落。餐馆的服务很好很家常,推荐菜品的安媂言谈举止像是你所熟悉的邻居,说:我们的罗宋汤你一定要喝,用十几个小时来煮,都是好料。

翻看老资料,早年的老板在上海住过,学会了俄国西餐,并在勿拉士峇沙路的店屋开了一家主打俄国西餐的Troika,60至80年代红极一时,后来逐渐衰败,结业后,员工们再出资重新开了Shashlik,以店里招牌的烤牛排命名。2015年Shashlik宣布结业,也造成小轰动,后来由其中一资深员工的儿子接手,再将餐馆开起来,并重新聘用了老员工,算是把食物拯救回来了。

吃西餐曾经是一件隆重的事,记得有种本土化的西餐厅,称之为Coffee House,主要由海南人营业和掌厨,为本地人提供一个接触西餐的机会。我印象中这些餐厅的灯光总是黑幽幽的,上菜过程也富有仪式感和戏剧性。Shashlik的饭后甜点,我们点了火烤阿拉斯加,服务员加上朗姆酒后才点火,眼前的甜点燃烧起来,让自己顿时有过生日的感觉。看来玩火是人的天性,有距离地看着火舞,竟然有种莫名的快感。

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就认识到白俄族群。在上世纪30年代,淮海路上就有不少的俄国西餐厅和咖啡馆等,张爱玲也评说上海的橱窗比香港的值得看,原因也许就是因为白俄多,还有点情调。台北著名的明星咖啡店,也是1949年后随着国民政府登“台”的俄罗斯人开的。Shashlik的罗宋汤很有名,和我在莫斯科喝的一样,也会加上酸奶油,但色泽和味道都截然不同,这才发现我之前所品尝到的都不是罗宋汤,但它们不是都叫做罗宋汤吗?

其实第一次喝罗宋汤是在香港的茶餐厅,红中带橙,还有辣味,感觉味道和名字都怪怪的,后来才知道的,用上海话来念罗宋就是Russia,这道西菜据说在上海人家庭里颇为流行,后来也流传到香港,甚至成为平民美食。俄版用红菜头,颜色较艳,但中国很难找到,就以卷心菜等替代,味道也改良过,少了原来的酸。食物,会旅行,会落地生根,会入乡随俗,甚至改头换面,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