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基:离而不散

两位犹太作家,也是以色列的著名文学家。左为小说家奥兹,右为诗人阿米亥;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尓奖。(互联网)
两位犹太作家,也是以色列的著名文学家。左为小说家奥兹,右为诗人阿米亥;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尓奖。(互联网)

字体大小:

我们正进入一个目前大家热谈的“离散文学”的氛围境地。它是全世界所有离乡背井,到处逃难民族的共同词汇。

也许因为在短短的四年中,又有犹太诗人获得诺贝尔奖,一个民族或某个国家的文学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引来网民不少分析性的跟进。

也就令人想起,我们正进入一个目前大家热谈的“离散文学”(Diaspora)的氛围境地。它是全世界所有离乡背井,到处逃难民族的共同词汇。

根据著名学者赛义德(Edward Said)等人的说法,迁徙异乡的族群或个体已经内化的母国记忆,最后形成独特的文学新品种。正好可以在犹太人和以色列人的身上,获得印证。

随着以色列的从无国籍流民到终于找到应许之地,犹太文化经过近2000年的流离后又重新寻回文化原乡。紧跟着有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投奔祖国,参加战争或建设,希伯来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色列文学。

其过程更是充满各种浪漫色彩。犹系文学离散的突出,热点表现在国内外的分布——美国有美国的犹太文学,德国有德国的犹太文学,东欧各国也有不同犹系文学和数量可观的作家作品。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的美国涌现大批优秀的犹太小说家。单单诺奖得主,就有:小说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和以撒·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其中的以撒·辛格,虽然从波兰移居美国纽约,还是坚持民族本色,采用少为人知的意第绪语从事创作,然后再以英文翻译,离而不散,始终如一。

以色列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国家、民族的防卫上,不得不全民皆兵,这也等于说,境内的男人女人,都必须接受基本的军训。

有评论指出:以色列是个移民国家,人口的半数,是来自一百多个国家,为了统合不同语言的同乡族群,只好分而治之。说到以色列的本土文学,就不得不提到犹系独具一格的“基布兹”(kibbutz)社会经营模式,也是政府解决同乡语言不通的妙招。

基布兹的集体主义经营法,无疑是经济、文化、农业、工业的联合机制,在国土上建立一些定点,据2013年的调查,以色列全境共有274个基布兹。其中还细分为:军事基布兹、农业基布兹、工业基布兹、儿童基布兹、女性基布兹等。体制非常完备。

基布兹的性质,有点像中国的公社,中国著名的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最后证明,大锅饭败于人性的不完美,反正大家都拿同样的工钱,享同样的福利,傻子才会为大家拼命,最后是不欢而散。现在是连提也不提,从此查无此事。

当其他地方的公社推行失败后,一个世纪以来,只有以色列的基布兹,依靠公有化的组织形式以及集体主义的推动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成功,员工不发薪水,却有各种福利和照顾。

据所知,在所有的基布兹里,加入者早上从事各种劳力工作,下午可以接受教育,夜晚就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兴趣,从事文学、音乐、艺术的交流和创作,不只在物质上得以丰衣足食,还为以色列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作家诗人。著名的有已故诗人阿米亥(Yehuda Amichai)、小说家奥兹(Amos Oz)和目前炙手可热的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等,都是出身于基布兹,作品也都有公社的背景和具体描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